十年前,“清北复交毕业生集体赴美”的新闻屡见不鲜,而如今,这一趋势已悄然发生逆转。
过去这一年,美国留学政策的风向突变让许多国际学生措手不及。政策反复横跳,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国际生头顶。大大加剧了留学申请的焦虑,也释放出明确的信号:传统留学目的国对国际学生的态度正从“欢迎”转向“审慎”。
这种不确定性直接导致部分家庭将目光投向政策更稳定的地区,如中国香港、新加坡等新兴留学地区
在2015年到2025年这十年里,美国、英国一直是热门的留学目的地。在前五年,美国牢牢占据留学意向国家的榜首,吸引了不少中国学子前往。
而在后六年,英国凭借其较短的学制和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取代美国成为最受意向留学人群欢迎的国家
出人意料的是,2024年中国的赴美留学人数被印度反超,拱手让出长达15年的“留美大国”称号。不仅是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过去十年的主流留学目的国,中国都正在失去最大生源国地位,让位于印度。
取代这些地区的则是留学新宠——亚洲。
中国香港因地理及性价比等优势,近几年热度持续走高,2025年再次跻身意向留学国家/地区排名前三。甚至去香港读书太火,以至于目前去美国读藤校的条件拿来申请港大都有难度。
亚洲的国际教育真的好吗?升学路线到底有哪些优势?转向亚洲院校的怀抱,最终能收获和欧美留学一样的成果吗?
虽然很多人都在唱衰留学,但从真实数据中我们看到的是,国内各大高校的留学人数正在快速反弹。北京、上海、南京这些高教重镇的985/211院校,2024届本科毕业生的留学人数大多比2023届涨了不少。
即便全国性的留学数据早已不公布,但从各大高校的就业报告里能看出明显变化,内地本科毕业生总量的持续攀升,为留学市场提供了坚实“蓄水池”。
数据显示,本科毕业生数量从2019年的不足400万增至2023年的近490万,而留学比例较高的群体集中在头部985/211院校。
24届毕业生中,多数高校留学人数呈显著增长态势:清华大学留学人数从23届的503人增至24届的672人,接近2009年699人的历史峰值;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校增长超100人;华南师范大学因港澳地区留学热度攀升,留学人数近乎翻倍。
这一增长背后,既有国内就业市场竞争加剧的推动,也反映出优质教育资源全球化配置的需求。头部院校学生凭借更强的学术背景与规划意识,成为留学市场的核心力量。
当然,更值得关注的是,留学目的地的分布正在重构。
英美这两个传统热门正在降温:美国研究生阶段的中国学生数量,2019年后一路下滑,2023年又跌了一波;英国在连续涨了几年后,2022年也开始往下走。反观亚洲,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却在逆势上涨。
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例,这所学校因为有中外合作背景,以前超半数毕业生都去英国,但2023届去香港和新加坡的比例还只有7.7%和3.9%,到2024届就飙升到18.3%和6.6%。
此同时,港新院校也在积极扩大招生规模。特别是头部的香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以及南洋理工大学,基本从2021/22学年开始每年都保持15%-20%的增幅,肉眼可见地在扩招。在各大留学的平台上,港新地区一直是申请热门,申请总量高达5.2万份,远超英美澳的申请提交量。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说白了,大家越来越理性了。安全、省钱、学历认可度高,成了新的留学关键词。以前留学可能是为了“镀金”撑面子,现在更像“锻铁”。花可控的钱,学实用的东西,最后能实实在在帮到就业,这才是“留学”的核心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