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由东京造形大学官方发布,围绕 2025 年 4 月新设的“映像表现领域”展开介绍,内容涵盖设立背景、课程结构、师资、设备、产学合作、报考方式与未来展望。
学校将映像视为跨越电影、动画、游戏、交互艺术、XR 等多元形态的共通语言。面对流媒体扩张、生成式 AI 普及、地域振兴、社会福祉等复合需求,传统学科边界已难以回应,因此把原有的视觉传达设计、动画、媒体创作方向重新梳理,整合为四年一贯制的“映像表现领域”。
课程采用“横向共享—纵向深化”两层框架。一、二年级先通过“映像基础”“声音工作坊”“交互原型”“身体与空间”等共通科目,让学生熟悉摄影、剪辑、声音设计、实时渲染、投影映射等通用工具。三年级开始选择“叙事电影”“实验影像”“数字动画”“交互媒体”“现场装置”五条路径,在导师组带领下完成系列课题。四年级用一年时间打磨毕业作品,形式可以是短片、互动游戏、沉浸式展演、纪录片或跨媒介项目,过程引入校外策展人、发行平台、技术企业共同评议。
师资包括纪录片导演、剧情片摄影师、动画美术指导、游戏引擎工程师、媒体艺术家等十余人,背景覆盖商业与实验两端。校内新设 300 平方米 LED 虚拟影棚、16 毫米胶片暗房、动作捕捉室、5.1 声道混音棚、可移动 XR 测试空间,校外与影像节、动画工作室、游戏公司签订协议,学生可在第二学年后申请长期实习,把课程学分置换为企业项目经验。
报考方面,本年度采取“学科共通试验”。考生提交 3 分钟以内自主创作的映像作品或交互演示,并附 600 字创作笔记;面试侧重考察问题意识与技术实现过程,不指定风格或题材。学校同时公布 2026 年入学考试改革计划:将增加现场实操环节,考生需在 6 小时内完成命题短片,从脚本、拍摄到剪辑全部在校内完成,以此评估即时构思与团队协作能力。
文章末尾,学科负责人提出三项愿景:一,让映像成为学生观察社会、介入公共议题的入口;二,通过技术与叙事双重训练,培养能在电影、游戏、广告、文化遗产数字化、城区更新等多场景迁移的创作人;三,在 AI 与实时渲染快速发展背景下,持续更新课程,保持教育内容与技术生态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