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自武藏野美术大学映像学科官方,系统介绍了 2025 年度起实施的课程重构计划,并从学科历史、教学理念、阶段课程、师资配置、研究环境、产学联动、招生方式七个方面展开说明。
映像学科成立于 1967 年,最初以 8 毫米胶片实验为起点,先后经历了模拟录像、数字高清、实时渲染、XR 等媒介更迭。面对当下流媒体、AI、交互技术、社会议题等多重变量,校方决定把原有“映像文化”“映像表现”两大方向整合为“影像·叙事·身体·系统”四个相互关联的板块,培养兼具批判视角与技术能力、可在电影、动画、交互装置、现场演出等多场景工作的创作者。
课程框架保持四年一贯,每学年设置“共通课题”与“分科深化”两条路径。一年级通过“影像考古”“身体表现”“声音合成”“交互原型”四门共通课,让学生体验胶片冲洗、光学印片、实时编码、动作捕捉、声音现场等不同工作流程;第二年进入“叙事”“实验”“动画”“互动”“现场”五个工作坊,学生任选其一,完成 5 分钟以内的作品,并参加校内展映;第三年以“项目制”形式与校外机构合作,主题涵盖城市纪录、社区共创、游戏叙事、XR 演出等,学生需在导师组、技术助教、合作方三方监督下完成中期发表与公开测试;第四年集中制作毕业作品,形式不限于剧情片、纪录片、互动游戏、沉浸式装置,学校提供 300 平方米黑盒剧场、16 毫米胶片实验室、8K 调色棚、虚拟摄影棚、5.1 声道混音室等空间。
师资由纪录片导演、剧情片摄影师、动画美术指导、游戏引擎工程师、媒体艺术家、声音设计师等 20 余人组成,背景跨越商业与实验、本土与国际。校外合作方包括电影发行公司、动画工作室、游戏企业、艺术节、文化机构,学生可在第三年后申请长期实习或学分置换项目。
研究支援方面,学科新设“影像档案中心”,保存 8 毫米、16 毫米、U-matic、Betacam 等 8000 余件模拟素材,供学生进行媒介考古与再创作;同时引进 AI 辅助剪辑、实时渲染、光场扫描等技术,用于教学与创作实验。
招生方面,本年度继续采用“共通考试”,考生提交 3 分钟以内自主作品或交互演示,并附 600 字创作笔记;面试侧重考察问题意识与实现路径。文章透露,2026 年起将增加“现场实操”环节,考生需在 6 小时内完成命题短片,从脚本、拍摄、剪辑到展示全流程在校内完成,以此评估即时构思与团队协作能力。
文末,学科负责人提出三项愿景:让映像成为学生观察社会、介入公共议题的入口;通过技术与叙事双重训练,培养可在电影、游戏、广告、文化遗产数字化、城区更新等多场景迁移的创作人;在 AI 与实时渲染快速发展背景下,持续更新课程,保持教育内容与技术生态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