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雕塑专业纵览:从历史、课程到考试与就业
一、历史演变
上古时期以陶木为主;佛教东传后,石材金属佛像大量出现。明治维新受西方影响,雕塑走向立体与空间表现并重,现代则把石膏、木头、纸、塑料等多元材料引入城市与社会生活,形成独特日式体系。
二、课程示例(多摩美术大学)
1年级:通过“看—想—做”循环,理解材料、形体与自我关系。
2年级:人体塑造基础+自选材料与空间课题,学习铸造、陶土等技法。
3年级:从绘画性、工艺性、社会性多角度再定义雕塑,自定研究计划。
4年级:与导师深度讨论,确定研究主题,完成毕业创作。
学校拥有6栋教学楼、30间专业工作室,传统(木、石、铁)与新媒体(影像、混合媒介)并重。
三、就业方向
深造:可直升日本大学院或赴海外留学。
就职:汽车3D模型设计师、游戏/动画/CG、广告与制作公司、玩具文具杂货设计、建筑与空间设计、舞台美术、影视制作等。多摩毕业生即广泛分布于上述领域。
四、考试内容
1. 素描:考察空间构造力。形式包括①自画像(武藏野美大2023考题)②石膏写生(东京造形大学2023考题:拉奥孔半身像)。
2. 创作(塑造):限时立体作品。东京造形大学2023考题要求在短时间内以“手”为主题,展现艺术表现力与社会关怀。高分关键:结构准确、故事性、材料与空间处理。
五、作品赏析
多摩毕业作:柴田真央《Blue mask》、池内琢也《GREEDY!!!!》、千田朱莉《memory》等,体现材料实验与个人叙事的高度结合。
结论
日本雕塑教育强调“材料-空间-社会”三位一体,既保留传统技艺,又鼓励跨媒介表达;毕业生既可继续研究,也可在设计、娱乐、空间产业快速找到舞台。对立体造型有热情、具备空间观察与动手能力的考生,可通过素描+创作的组合考试进入该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