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最前:
笔者开设的【申请训练营】系列文章,旨在为有意留学或正在规划留学之路的同学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努力弥合信息差。从即日起,在非申请高峰期,笔者将每周更新内容,结合过去五年中以美国为主、涵盖其他国家高校的硕博申请经验,分享我与在美博士、导师、招生委员会老师的交流心得,以及我个人的留学体会,帮助大家更清晰地了解申请路径与准备节奏。
究竟如何看待套磁-机遇与风险并存
如何理解“套磁”
笔者临时加更的这一篇申请训练营系列科普文章,主要还是因为近期我在处理手头的一些博士学生案例,结合我最近和一些关系还不错的美国助教TA的沟通,感觉有必要来好好谈谈所谓对“套磁”这个行动的理解。主要是为了消除一些学生对于“套磁的必要性”,“套磁信的内容”等问题的不合适的观点。本文不会深入探讨如何筛选教授或撰写完整套磁信的具体方法,而是希望帮助大家理解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它在博士申请中真正的作用。
我想,看到这篇文章的读者里,可能既有曾在我的指导下拿到博士录取的同学,也有正准备全力申请博士项目的同学。对所有我指导过的学生,我都会重复一句话:“尽管在工作中,我们会把‘套磁’看作一个流程化的环节,甚至细分为申请前、申请中和申请后,但本质上,套磁是与意向教授建立联系与沟通的过程。”。毕竟本质上在英文的申请流程里我们很难找到一个真正的所谓和“套磁”对应的专有名词,只是我们作为申请者单方面会去尝试的一个有效操作而已。既然是沟通的过程,那么我们就不能够太以一种讨巧(偷懒)的做题家思维,去完成一个什么既定的任务,而是真正去思考,如何达成我们“沟通”的目的。
“套磁”是一种机遇
要理解套磁的本质,首先需要回到博士申请的根本逻辑。我们可以先从一个更大的问题切入:博士和硕士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无论在哪个国家,硕士项目的核心是——申请者通过缴纳学费,换取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以提升能力和知识储备,从而帮助自己进入职场或开展更深入的科研学习。在这个过程中,申请者是教育服务的“买方”。博士项目则恰好相反,其本质是教授挑选能够为自己的科研工作提供支持的学生资源。博士生更像是科研团队的“雇员”,需要证明自己有能力为教授的研究产出做贡献(博士奖学金本质上也部分来自教授支付给团队成员的科研经费)。基于这一点,不论博士项目是所谓的“强导师制”还是“强申请委员会制”(我个人并不认为这种区分有太大意义),与教授保持稳定、信息充足、以互相理解和合作为基础的沟通,都会显著增加我们获得博士录取的机会。
那么回归到小标题中的“机遇”,套磁操作的必要性即体现在,我们能够在申请系统和申请文书中有限的信息之外,提前让教授对我们的科研意向上有更加充分的了解。除了部分站在金字塔顶的项目(比如MIT的项目,直接从北大清华GPA接近满绩的申请者开始筛人),大多数博士项目和博士导师,在标化成绩基本满足的条件下,其实会更加看重的是我们作为申请者,是否有比较明确的科研目标,以及我们能否找到能配合教授完成教授项目的重点部分。
因此,在筛选教授时,如果想提升录取成功率,就需要遵循一个基本原则——优先考虑那些当前可能缺少人手,或需要通过项目成果来评职称的教授,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更精准的筛选方案。至于具体的筛选方法和细节流程较为复杂,本篇暂不展开。当真正进入套磁信的撰写与沟通阶段时,比起堆砌与申请无关的冗余信息,更重要的是让教授清晰地感受到:作为一名“求职者”,录取我们是一个正确且划算的选择。至于套磁信的具体写作策略及潜在风险,我会在下文详细阐述。
另外,根据我近几年指导学生的经验,也遇到过一些案例:在与教授建立了较深入的联系后,对方会透露一些在官网申请材料清单中并未公开的“潜规则”,甚至有学生能够提前获得教授对申请文书的审阅和修改建议。虽然这样的机会可遇不可求,但也充分说明,高质量的套磁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优势。
“套磁”也会存在风险
接下来我们聊聊套磁的风险,我想先分享两个故事。
若干年前,我在海外攻读传媒与政治学时,恰逢一次选举季。我的导师负责政策新闻板块,我们的硕士团队需要与博士团队协作,完成新闻筛选、数据整理等一系列任务。那段时间导师几乎不回复任何消息,只会在每周例会前通过邮件通知时间地点——因为他每天都忙于向上级项目组汇报、参加地方市民会议,以及到现场收集一手资料,几乎没有精力处理其他沟通。
另一个故事来自我几年前的一位学生。他告诉我,导师在官网上用于接收外部咨询的邮箱,其实交由自己的科研助理(RA)管理。原因很简单——每天收到的合作请求和咨询信息过于庞杂,教授干脆让RA先行筛选、整理,再在固定时间集中查看。
其实我们可以从这两个故事中轻易得出一个结论:教授的时间与精力非常有限,套磁信可能根本到不了教授本人眼里。一些不恰当的写作方式或错误的思路,不仅无法让教授留下积极印象,反而可能让他们质疑:我们是否真心在申请这个博士岗位?是否有明确的科研目标?是否真正了解教授的研究方向?在近期审阅学生套磁信时,我发现这些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务必避开以下雷区:
只表达合作意愿,却不给出对自身研究方向的总结 → 让人怀疑专业度与科研胜任力。
单纯夸赞教授的研究,却不提出自己的观点 → 教授不需要申请者的认可,更关心我们能否指出其项目中可供我们发挥的切入点。
篇幅过长 → 试着代入高考作文阅卷人的感受,教授没有时间逐字阅读长文。
将所有相关经历逐条罗列 → 同样导致篇幅冗长,应当精炼总结,并突出与教授研究的契合点。
雷区与不当写法如果细说,还有许多可以展开的点。但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到前面提到的核心原则——与教授建立联系与沟通,应基于合作的意愿与彼此的尊重。唯有如此,才能在申请中收获理想的结果。
总结:
博士套磁是一场风险与机会并存的博弈,套磁既可能成为打开机会之门的钥匙,也可能因方法不当而失去敲门的资格。真正有效的套磁,不在于频率和形式,而在于能否让教授在有限的时间里看到你的价值与契合度。用真诚、专业与明确的科研目标去沟通,你才能在众多申请者中,让自己的名字被记住。总之希望本季度各位博士申请者的套磁流程能一往无前,一切顺利~
未经作者本人允许,禁止转载和其他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