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薄扶林道尽头,港大校园里的老牌砖石与玻璃幕墙交错而立,像一座不断扩建的露天博物馆。香港大学文学院与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把课堂安放在这片自带展陈氛围的土地,开设博物馆研究文学硕士(MA Museum Studies)。一年制、全日制,课程像一条回廊,连接库房、展厅、城市与海洋,邀请学习者把“博物馆”视作动词,反复练习收纳、编排、讲述与照料的动作。
一、学科底色:把博物馆当作方法
核心必修课“Studying Museums”并不急于给出定义,而是让学生在历史褶皱里来回穿行:从十七世纪珍奇柜里的珊瑚枝,到殖民时期人类学陈列的部族面具,再到今日社区博物馆的互动屏幕,课堂讨论始终围绕一个问题——当物件被移出原本语境,机构如何替它们编织新的叙事?学生被鼓励把个人经验带进课堂:有人带来祖母留下的粤剧戏服,有人带来儿时收集的地铁票,课堂于是成为一座临时小型博物馆,大家轮流扮演策展人、教育员、修复师与观众,在角色互换中体会机构运作的微妙张力。
二、课程肌理:六门选修,六种进入现场的方式
项目要求修满60学分,除9学分的必修课外,学生可在十余门选修里自由拼贴路径:
• “展览语言”把课堂搬到香港艺术中心,现场拆解灯光、动线与说明牌如何共同塑造观看节奏;
• “数字媒体收藏、存档与展览”让学生把一件清代外销画拆解为高清图层,再设计可供线上漫游的三维展柜;
• “出处研究与伦理”则像侦探训练,追踪一件瓷器的交易链条,讨论战争劫掠、私掘与市场之间的灰色地带;
• “博物馆教育与社区参与”与深水埓街坊会合作,把展厅延伸为街头巷尾的说书摊;
• “艺术市场”与“营销筹资”两门课前后衔接,先观摩拍卖行预展,再模拟为小型画廊写众筹文案;
• 如果意犹未尽,还可跨学院选修历史系“口述史方法”或建筑系“遗产保护技术”,把视角继续拉阔。
三、实践现场:把城市当库房
六周的实习是课程自带的“驻留计划”。学生曾被分派至西九文化区M+、香港海事博物馆、或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参与清点库房、编写教育包、设计亲子折页,甚至协助拍摄短视频版语音导览。实习评估不以报告厚度取胜,而以“是否留下可持续使用的工具”为准绳:有人为小型历史馆建立简易的温湿度监测表,有人为社区展览设计可重复使用的模块化展板,也有人把实习日志剪成播客,让听众跟随耳机走进幕后。
四、毕业论文:一件微缩策展
9学分的毕业项目允许两种形态:学术论文或策展方案。多数人选择后者,于是论文答辩现场常常出现迷你展:用三件旧衣讲述战后香港纺织业;用一张百年地契与一块新界农田泥土并置,讨论土地叙事;或用互动投影把观众的手势转化为瓷器的纹样。导师组里既有艺术史学者,也有资深修复师,他们更关心“叙事是否诚实”“物件是否受到尊重”,而非宏大理论。
五、人群与氛围:跨学科的小规模社群
每年招生人数控制,课堂像手工作坊。上一届同学里,有海关关员想为缉获文物设计公开的“归还之旅”,有中学历史老师计划把课堂搬进博物馆,也有剧场灯光师研究如何用舞台技术刷新展陈体验。不同背景让小组作业充满即兴火花:展览大纲可能突然加入灯光分镜,教育手册里也可能出现戏剧对白。
六、毕业流向:在机构内外继续练习“博物馆思维”
有人留在香港,成为艺术馆策展助理;有人回到内地,在三线城市筹建社区记忆馆;也有人加入设计顾问公司,专门替商业地产项目植入文化叙事。项目并不颁发“标准答案”,却让学生在离开时养成一种习惯:看见任何事物,都会先问“它来自哪里、曾被谁触碰、接下来想与谁对话”。
如果你愿意把一年时光花在器物、故事与人的交汇点,愿意在仓库的微光里辨识标签、在展厅的回声中观察观众,港大博物馆研究文学硕士或许是一段值得行走的旅程。它不承诺职业捷径,却可能让你习得一种缓慢而细致的看世界方式——把每一次相遇都当作潜在的展品,把每一次对话都当作展览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