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介绍】港大百年史页上的新墨色——创意传播文学硕士的艺文叙事-新东方前途出国

您的位置: 首页>顾问中心>洪黎颖>日志>【专业介绍】港大百年史页上的新墨色——创意传播文学硕士的艺文叙事

欢迎向我提问

*顾问预计24小时内解答,并通过短信方式通知您

洪黎颖

洪黎颖

欧亚事业部组长

    获取验证码
    向TA提问

    温馨提示

    您当前咨询的顾问所在分公司为 厦门 为您推荐就近分公司 - 的顾问

    继续向洪黎颖提问 >
    预览结束
    填写信息下载完整版手册
    获取验证码
    一键解锁留学手册
    -人正在咨询
    向TA咨询95%用户选择
    在线咨询
    免费评估
    留学评估助力院校申请
    立即评估
    定制方案
    费用计算
    留学费用计算器
    电话咨询
    预约回电

    顾问将于15分钟内回电

    获取验证码
    立即预约
    咨询热线

    小语种欧亚留学
    400-650-0116

    导航

    【专业介绍】港大百年史页上的新墨色——创意传播文学硕士的艺文叙事

    • 中国香港研究生
    • 专业介绍
    2025-08-13

    在香港这座信息密度与创意浓度同样高的城市里,香港大学文学院开设的创意传播文学硕士(MA Creative Communications,简称 MACC)像一条蜿蜒而开放的路径,邀请不同背景的求知者在文字、影像、声音与对话的交汇处重新想象“创意”二字。项目为期一年、全日制,节奏紧凑,却并不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鼓励每位参与者在历史、艺术、社会实践与个人经验之间反复叩问:当语言成为载体,创意如何被重新书写?当传播成为行动,个体又如何与更大的社群发生关联?
    一、学科底色:语言与话语
    MACC 把“语言”视为核心现场。课程并不局限于传统修辞或语法训练,而是把话语视作文化与社会互动的纽带,在宏观与微观之间来回切换:既探讨全球叙事如何塑造公共情感,也拆解一条推文、一段播客或一场直播如何影响具体受众。学生常被要求把课堂搬到街头、展厅或线上社群,在真实语境中测试字词的温度与力量。
    二、课程肌理:历史、实验、协作
    项目结构大致可拆为三组板块。
    历史与理论:必修课 “History of Practice” 贯穿两学期,带领学生从维多利亚时期的小册子文化一路走到今日多模态叙事,对照不同时代的媒介环境与表达伦理。
    实验工作室:每周一次的 Creative Collaboration Lab 没有固定教室,导师会在校园不同角落或城市空间布置“快闪”任务——可能是在 48 小时内完成一部微型纪录片,也可能用声音地图重构一条老街的记忆。
    顶点项目:最后一学期的 Capstone 以“Creativity and Well-being”为题,学生可自由选择形式——论文、展览、互动装置、播客系列皆可——关键是呈现个人创意愿景与社会对话之间的张力与平衡。
    三、群体构成:跨界与共生
    招生简章里写明的“欢迎任何学科背景”并非客套。上一届学生里,有执业建筑师用空间叙事探讨高密度居住的情感留白;有注册护士把病房口述史剪成诗性短片;还有游戏策划把粤语童谣改编为可互动的声景漫游。课堂讨论因此常常出现“医学伦理×影像修辞×用户体验”的奇妙组合。导师团队同样多元:比较文学学者、纪录片导演、字体设计师、数字人类学家轮番上阵,并不提供单一范本,而是示范如何在边界地带工作。
    四、学习方式:慢下来,再加速
    项目节奏看似矛盾:一方面,每周阅读清单厚如小册子;另一方面,导师又反复提醒“把脚步放慢,让细节发酵”。学生常被要求做“无目的采访”——不带预设问题,仅用倾听与追问记录陌生人一天的生活,再把这些素材重新剪辑成三分钟的“日常史诗”。慢,是为了让感知打开;加速,则是在有限时间里把体验转化为可分享的知识。
    五、城市作为课堂
    香港本身就是不断更新的文本。课程与本地独立书店、社区农场、旧城更新团队、实验剧团保持合作,学生作业常常需要“嵌入”城市缝隙:把一段废弃楼梯间改造成声音邮局;在中环天桥底举办一场只持续一小时的“行走朗读”;或者与深水埗的霓虹灯师傅合作,用可编程 LED 重现消逝的招牌字体。城市提供了不可复制的现场,也让学生体会创意如何与日常经济、社区记忆、政策博弈产生真实关联。
    六、毕业图景:不是终点,而是多径起点
    毕业生流向并不遵循单一路径。有人加入 NGO,用叙事策略推动性别平权;有人进入游戏公司,负责世界观设定与角色文案;也有人回到原来的医疗、法律、工程岗位,把课堂习得的敏感度带进专业场景,成为内部“跨部门翻译者”。项目不提供“行业通行证”,却让学生在离开校园时,带着可被不同领域识别的“可迁移创意力”:能够倾听、转译、重组,并在复杂语境中保持好奇与伦理自觉。
    如果你正在寻找一个可以暂时放下“正确答案”的地方,愿意把个人经验与公共议题缝合,也愿意把语言当作雕塑材料反复敲击、拉长、折叠,MACC 或许会是一段值得尝试的旅程。它不承诺让你“脱胎换骨”,却可能让你在一次次提问与修订中,发现创意并非天赋,而是一种可被练习、被分享、也被质疑的日常行动。

    更多详情
    推荐阅读 换一换
    温馨提示

    您当前咨询的 洪黎颖 顾问,所在分公司为 - ,已为您推荐就近分公司 - 的顾问。

    以下为-分公司顾问:

    继续向洪黎颖提问
    提交成功

    稍后会有顾问老师反馈评估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