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中旬的日本,街头忽然多了很多穿浴衣的人,车站里堆着满满当当的土特产纸盒,连公司里的前辈都开始念叨“我要回老家扫墓”。别怀疑,这是盂兰盆节(お盆)来了。虽然日历上写着8月15日左右,但它其实是一场持续好几天的“灵魂假期”——给祖先放假,也给自己放风。
盂兰盆这三个字,听起来像日语,其实是从中文“盂兰盆会”借过去的。佛经里讲,目连尊者为了救母亲脱离饿鬼道,在农历七月十五供养僧众,借众僧的功德超度亡魂。这个佛教故事顺着遣唐使的船一路漂到日本,先在宫廷里“落户”,后来慢慢和日本的祖灵信仰搅在一起,成了今天的お盆。简单说,它就像一场“跨国联名”:印度剧本+中国投资+日本本土化运营。
既然是接祖先回家,仪式感必须拉满。8月12日或13日的傍晚,家家户户会在门口点燃迎魂火(迎え火),小小一堆麻秆或松叶,火苗一跳,仿佛给灵魂开了导航:“家在这边,别飘错门”。接着把黄瓜和茄子插上四根小竹签,做成“精灵马”和“精灵牛”——黄瓜是奔驰,茄子是牛车,一个负责把祖先快快载回家,一个负责回程时慢慢装年货。日本人把冷幽默用在了蔬菜上,也算独一份。
真正的主场在佛坛或祭坛。摆好牌位、鲜花、水果,再上一碗亡者生前最爱的食物:爷爷爱吃仙贝就摆仙贝,奶奶离不开梅酒就倒一小盅。点一炷香,合掌,说一句“ただいま”,好像他们只是出门买酱油,现在刚好推门进来。城市里的人没院子,就把迎魂火改成门口的小蜡烛,电梯里遇到邻居互相点点头:“今年也请您多关照。”
14、15日是“正日子”,大家会请和尚来诵经,或者全家一起去扫墓。墓园里飘着线香的青烟,墓碑被擦得锃亮,啤酒浇在墓石上,咕咚咕咚——祖先在另一个世界也能喝到口冰啤。小朋友的任务是把墓石上的水迹画成笑脸,死亡因此没那么严肃,反而像一场夏夜里的家庭聚会。
16日傍晚,送魂火(送り火)登场。京都的五山送火最有名,巨大的“大”字在山上熊熊燃烧,像给夜空按了个重启键。普通家庭则把写着祖先名字的灯笼放进河里,让它漂向远方,像把依依不舍也一并漂走。至此,假期结束,灵魂归位,打工人的闹钟再次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