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国际路线的家庭,需要一个过渡期才能适应国际教育这片“旷野”,选学校、选课程体系、选专业课、选竞赛活动、选留学机构、选申请国家,一切看起来都没有标准答案,这让刚刚离开“独木桥”体系的家庭有点蒙圈儿。不用焦虑放松点,换个角度看待,这意味这孩子有很多路径去到他想去的地方,没有一步错步步错、没有“一考定终身
一梯队国际部凤尾和国际校鸡头怎么选?
以北京地区为例,这道题我坚定地选凤尾。一定会有人认为我无脑站国际部,那还真不是。我对国际校择校研究更多,其中有许多我非常推崇的有特点的学校。也有家长不服,说难道鼎石的鸡头还不如国际部的凤尾?
别急,您想想,实际情况是压线进国际部的孩子,去了鼎石很大概率也不会成为鸡头。与其占不到下一梯队的红利,就一定向上挤进上一梯队的队尾。
所以我选择国际部的理由是,充分考虑北京一梯队国际部的生源优势、申请时在国外大学的背书作用、以及庞大的校友资源
二、头部国际校凤尾和特色小众国际校鸡头怎么选?
这题我坚定地选后者。北京民办国际学校市场最大的特色就是异彩纷呈,许多学校背靠优势资源低调而小众。差异化、个性化是这些学校的核心优势。比如北京美高威力塔斯、熙诚学校德国直通项目、以及很多以艺术申请见长的国际校。
既然选择国际路线,如果孩子综合能力较弱,一味卷“学术”并不出彩,倒不如好好挖掘擅长领域,匹配适合自己的小众学校或者项目,更能争取到学校的资源倾斜,申请结果往往强于头部学校吊车尾的孩子
三、充分了解孩子才能做好这道选择题
最后一步,家长要充分了解孩子,甚至比孩子自己更了解他/她,你才能帮助孩子做好这道选择题。而这一点反而是有些家长明显缺失的。有的家长大手一挥,孩子这么大了,他自己选了不后悔。错!十五六岁的孩子还处在“认识自我”的成长过程中,他的选择可能就是别人一句话,或者自己一个微妙的感觉就决定了。并不具备了解自己、匹配需求、权衡利弊的能力。其实家长看着长大的孩子,他的性格特点、学习习惯、能力品质你应该比他更清楚。所以我针对这两种品质特别突出的孩子,给点选择建议:
一种是遇强则强,慕强耐鸡的孩子,尤其是如果抗压能力可以,卷的动。那一定更适合挤进头部做凤尾。高手如林、同辈竞争有压力的环境更容易激发他们向上的动力,而且国际路线适合单项突破,他们总能找到一条自己的路杀出来。
另一种是有天赋有特长或者很有个性和创造力,但是不擅长卷学术或者不喜欢压力环境。这种孩子需要充分的认可建立自信,更适合相对宽松灵活的国际校做鸡头才能得到更多关注激发更多天分。
- 结语:国际教育提供的多元选择,对孩子而言是宝贵的成长机遇,但对家长而言则是需要审慎落子的关键决策。“鸡头”或“凤尾”并非简单的优劣之分,核心价值在于策略性地为孩子匹配最能激发其潜能、发挥其特质的环境。这份选择权,既是“旷野”中的自由,也要求家长承担起智慧“导航者”的重任。才能在看似无边的选择中,找到那条通往繁花似锦的路径。成长的过程,终究比一时的名头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