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 | 周成刚:今天的孩子为什么依然需要出去看世界?-新东方前途出国

您的位置: 首页>顾问中心>郝晓静>日志>新京报 | 周成刚:今天的孩子为什么依然需要出去看世界?

欢迎向我提问

*顾问预计24小时内解答,并通过短信方式通知您

郝晓静

郝晓静

后期团队负责人

    获取验证码
    向TA提问

    温馨提示

    您当前咨询的顾问所在分公司为 石家庄 为您推荐就近分公司 - 的顾问

    继续向郝晓静提问 >
    预览结束
    填写信息下载完整版手册
    获取验证码
    一键解锁留学手册
    在线咨询
    免费评估
    留学评估助力院校申请
    立即评估
    定制方案
    费用计算
    留学费用计算器
    电话咨询
    预约回电

    顾问将于15分钟内回电

    获取验证码
    立即预约
    咨询热线

    小语种欧亚留学
    400-650-0116

    导航

    新京报 | 周成刚:今天的孩子为什么依然需要出去看世界?

    • 本科
    • 留学指南
    2025-07-25

    面对签证政策起伏、海外安全预警频发、全球AI技术变革……为何仍有家长和孩子,义无反顾选择“走出去”?

    近日,《新京报》刊发了周成刚老师撰写的《今天的孩子为什么依然需要出去看世界?》一文,文章借玄奘西行、郑和下西洋、严复留英、钱学森归国等典型历史坐标,串联起百年来“留学”对国家命运与个体成长的双重意义——不是为了逃避,而是为了“带着世界的理解,走回中国”。

    文明互鉴:千年未断的开放基因

    1400年前的大唐,长安城朱雀大街上,波斯商队与中原学子擦肩而过。就在这样的开放氛围中,玄奘法师踏上西行之路。他穿越八百里流沙时,水囊打翻仍坚持前行;翻越雪山时,半数随从冻毙,却始终未改求法初心。耗时四年抵达印度那烂陀寺后,他不仅潜心研习佛经,更与波斯、阿拉伯学者辩论交流,最终带回657部佛经,译出1300多万言经文。这些译著不仅化解了佛教内部的教义分歧,更将印度逻辑学、语言学引入中原,“刹那”“因果”等舶来词汇已成为我们的日常用语。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在《历史研究》中说:“文明成长的动力来源于挑战激起成功的应战,应战又反过来引发新的挑战。”玄奘主动汲取外来文明的勇气,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这种开放不是被动接纳,而是如唐太宗所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主动拥抱。

    明代永乐年间,郑和率领200多艘舰船、2.7万人七下西洋,足迹遍布印度洋30多个国家。船队带去的丝绸被波斯贵族视为珍品,青花瓷在东非城邦成为权力象征,水稻种植、瓷器烧制技术等惠及诸多沿途百姓;同时船队带回的非洲长颈鹿被视为“祥瑞”,阿拉伯天文仪器革新了中国历法,东南亚香料丰富了传统饮食文化。这种双向交流勾勒出“天下观”的雏形——世界是多元文明共生的共同体。

    可惜的是,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阻断了这一进程。当欧洲蒸汽机轰鸣时,清廷仍在八股文中打转;当美国铺设铁路网时,清廷还在争论“铁路会惊动山神”。这种封闭将中国与世界隔绝开来,使中国逐渐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

    科技突围:从跟跑到并跑的加速器

    近代中国的觉醒,始于对科技差距的痛切认知。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省,让清廷猛然发现:日本已能造千吨铁甲舰,而清军舰船仍依赖进口。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李鸿章积极推动首批留欧学生学习造船与驾驶,严复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1877年,严复进入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院,不仅学习舰船技术,更常旁听议会辩论,观察司法运作。他意识到:“西方之强不仅在船坚炮利,更在制度与思想。” 回国后翻译的《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唤醒国人,成为维新变法的思想火种。

    甲午海战惨败,彻底击碎“自强求富”的幻梦。1896年李鸿章访美,面对纽约的摩天大楼感叹:“我大清何时能有此钢铁森林?”这种震撼推动了庚子赔款后的留美潮,梅贻琦、竺可桢等学者正是这一时期的留学生。

    茅以升24岁获康奈尔大学博士,拒绝美国高薪回国。1934年主持修建钱塘江大桥时,他用“沉箱法”破解钱塘潮难题,建成中国首座自主设计的铁路、公路两用双层桥。抗战时为阻日军,他亲手炸毁大桥,在日记中写道:“桥虽毁,技术与精神永存。”

    钱学森的归国路更显悲壮。他在加州理工学院师从冯·卡门,36岁成为麻省理工最年轻终身教授。1950年想回国时,被美国软禁五年,最终用香烟纸写求救信辗转传回国内。1955年归国后,他白手起家研制导弹,面对苏联专   家撤走后的空白,坚定地说:“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也能搞!” 正是这样的留学人才,让中国在短短十几年内实现“两弹一星”突破。

    民族复兴:从被动开放到主动引领

    1919年,蔡元培在法国雷诺工厂发表“劳工神圣”演讲,点燃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周恩来在哈金森工厂制作轮胎时,手指被橡胶水腐蚀仍坚持撰写《旅法通讯》;邓小平在钢铁厂轧钢时,省吃俭用购买马克思主义著作;陈毅因组织华工罢工被开除,却更坚定革命信念。

    聂荣臻后来回忆:“在法国不仅学到知识,更在巴黎公社墙前明白了革命力量。”

    这场运动不仅培养了大批革命领   袖,更让“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等理念生根发芽,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思想资源。

    今天的留学已从“精英专属”变为“大众选择”。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1978年,我国选派出国留学人员仅860名,而2019年,超过70万人出国深造,目的地扩展到全球。2024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国际团队研发的超高层消防无人机获金奖,成员来自5个国家:巴基斯坦的控制算法、中国的传感器技术、斯里兰卡的抗风设计,在协作中融合成创新成果。这印证了全球化时代的真理:深度国际合作对于在全球价值链中立足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未来坐标:人工智能时代的文明对话

    ChatGPT引发的科技革命,让留学价值有了新内涵。深圳石墨烯研究院冯冠平团队,整合美国西北大学的制备技术与国内产业需求,研发的理疗产品获欧盟认证,年销售额突破亿元。这种“海外技术 + 中国转化”的模式,正是留学价值的新体现。

    更重要的是,留学培养“全球公民”意识。2024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留学生研发的农业无人机,专为斯里兰卡丘陵设计:模块化结构让成本下降60%,离线作业适应信号薄弱地区,操作界面加入僧伽罗语方便农民使用。该技术不仅让当地粮食稳步增产,更推动制定首部行业标准,将中国的技术经验转化为国际规则。这种“技术输出+文化输出”,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留学生既是技术学习者,也是文化使者。他们在牛津辩论会上展现中国逻辑,在东京社区活动中传播春节文化,在非洲支教时分享杂交水稻技术;同时把意大利设计美学、日本精益管理、以色列创新思维带回中国。这种双向流动,让文明在互鉴中更具活力。

    从玄奘到当代学子,“走出去”是为了更好地“带回来”。今天的孩子走向世界,不是为了脱离祖国,而是为了带着全球视野建设祖国。当他们在剑桥实验室探索基因编辑,在里约热内卢参与生态保护,在迪拜设计智慧城市时,正在书写文明互鉴的新篇章。这种跨越国界的视野与担当,终将助力中华民族在全球化浪潮中实现伟大复兴。

    更多详情
    推荐阅读 换一换
    温馨提示

    您当前咨询的 郝晓静 顾问,所在分公司为 - ,已为您推荐就近分公司 - 的顾问。

    以下为-分公司顾问:

    继续向郝晓静提问
    提交成功

    稍后会有顾问老师反馈评估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