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研究方向 & 博士项目分布:
此类博士项目主要设在 生物医学工程系,其次是计算机科学系、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数据科学系,部分也设在医学院下属的放射学系或生物医学信息学系。
一、 核心研究方向细分(博士课题聚焦点):
-
深度学习驱动的疾病自动诊断与筛查:
- 目标: 构建端到端模型,自动识别超声图像中的病变(如甲状腺结节、乳腺肿块、肝脏病变、心血管异常、胎儿畸形),进行良恶性分类、风险分层。
- 关键技术: CNN, Vision Transformers, 目标检测(YOLO, Faster R-CNN), 分类模型(ResNet, DenseNet, EfficientNet), 多任务学习。
- 挑战: 超声图像噪声大、伪影多(斑点噪声、阴影、混响)、对比度低、操作者依赖性强;数据标注成本高、稀缺;模型的可解释性与临床可接受度。
-
自动化超声图像分割与量化分析:
- 目标: 精确分割器官结构(如心脏各腔室、瓣膜、血管壁)、病变区域(肿瘤)、胎儿标准切面与解剖结构。
- 关键技术: U-Net 及变体 (如 Attention U-Net, nnU-Net), DeepLab, Mask R-CNN, 基于Transformer的分割模型(如 Swin UNETR)。
- 应用: 自动测量心脏射血分数、胎儿生长参数、肿瘤体积变化监测、介入手术导航。
-
超声图像增强与质量提升:
- 目标: 克服超声固有局限,提升图像信噪比、对比度、分辨率,减少伪影。
- 关键技术: 图像去噪(基于CNN, GAN), 超分辨率重建(SRCNN, GAN-based), 伪影抑制,图像域转换(如仿真B-mode)。
- 意义: 提升下游AI任务(诊断、分割)的鲁棒性和准确性,改善临床医生判读体验。
-
多模态/序列超声信息融合分析:
- 目标: 结合B-mode, 彩色/频谱多普勒、弹性成像、造影模式等多模态信息;或分析动态超声视频序列(如心脏运动、胎儿行为)。
- 关键技术: 多模态融合策略(early/late fusion, cross-modal attention), 时空建模(3D CNN, RNN/LSTM, Transformer for video), 图神经网络。
- 应用: 综合评估心脏功能、肿瘤血供及硬度特性、实时监测胎儿发育。
-
实时引导与介入手术导航:
- 目标: 在穿刺活检、消融治疗等介入手术中,利用AI实时识别关键解剖结构、病变、针尖位置,辅助医生精准操作。
- 关键技术: 实时目标检测与分割, 跟踪算法(如光流法结合DL), 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可视化, 机器人控制集成。
- 难点: 对实时性要求高(<100ms),需硬件加速;处理探针运动造成的伪影和图像变形。
-
可解释AI与可信赖AI:
- 目标: 让AI的决策过程对医生透明、可理解,揭示模型依赖的图像特征,建立医生信任,满足监管要求。
- 关键技术: 显著性图(Grad-CAM, LayerCAM等), 概念瓶颈模型, 反事实解释, 不确定性量化(贝叶斯深度学习), 算法公平性研究。
- 核心价值: 推动AI临床转化落地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