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美国大学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开设科技与伦理相关的课程,同时此类课程也逐渐成为必修课。以计算机科学以及人工智能方面的世界 DING JIAN 大学举例:
斯坦福大学的STS 14/CS 134:人工智能治理简介 Introduction to AI Governance
卡内基梅隆大学的 "人工智能、社会与人文”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ociety, and Humanity
一门讲“人性”,一门教“治理”,看似平行,却在未来CS和AI相关专业的课程大纲中越来越不可或缺。原因很简单:它们把 AI 从“技术栈”拖进了“社会契约”。
学生在课程评价中写道:“我头次在代码 Review 里被问到‘你的模型如果误伤少数族裔,如何在 UI 层给用户解释权?’——这比 Debug 难多了。”
由于卡内基梅隆大学致力于人工智能造福社会,学生还将学习伦理和社会责任课程,并可以选择参与改变世界、在医疗保健、交通和教育等领域的独立研究项目。
首先是课程本身的设计逻辑,两校虽然都讲AI治理,但斯坦福偏技术向:课程代码STS/CS双前缀说明是交叉课,由计算机科学系(CS)与科学技术与社会项目(STS)联合开设,体现“技术-制度”双轨视角。CMU更侧重哲学框架:课程名直接点明“人性”, 依托伦理学系与人机交互研究所(HCII),聚焦“人本AI”价值观。这种差异恰恰反映AI治理领域的多维性。
这类课程井喷确实是风向标:2018年前几乎没有,现在DING JIAN 院校全在开设。背后是产业界倒逼——OpenAI、Anthropic招伦理研究员都要技术+哲学复合背景。中国科技部2023年也发文要求“所有AI项目强制伦理审查”,全球监管趋同明显。
传统中国学生强STEM弱人文,但AI治理恰恰需要批判性思维。举个具体痛点:美国课堂讨论AI偏见时,常引述《1984》或《机器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没读过就会边缘化。不过好消息是,这类课程通常不预设人文基础,而是通过阅读清单补足(斯坦福课纲里柏拉图到哈贝马斯全包了)。
隐藏建议:如果目标是进入AI行业,这类课比纯编程课更值得选。参考DeepMind伦理团队招聘数据,83%成员修过类似课程。毕竟写代码的工程师过剩,懂社会的AI架构师稀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