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5、王曼爱华这些词,其实是国内学生和家长慢慢“发明”出来的概念,用来代表英国排名高的几所大学。甚至现在连G5内部都有细分了,比如UCL被单独拎出来讨论,仿佛它和其他四所已经不是一档的了。这说明大家对学校排名的敏感度越来越高,顺位之争也从未停止。
那么问题来了:在QS2026年最新排名出炉之后,谁才是G5之下的那所英国大学?
过去我们常提的“王曼爱华”,如今似乎已经不够用了。尤其是华威,这两年口碑下滑明显,别说挑战G5了,连王曼爱布(King’s College London)这个新梯队都快跟不上了。虽然它的商学院依旧强势,也曾是IC的备胎,但现在的风评已经大不如前。毕竟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
先说曼彻斯特大学。它是很多学生的第二选择。毕竟名声大、回国认可度高,校友网络也庞大。尤其在中国,曼大的毕业生数量多到几乎能组成一个小型城市。可问题是,人数多了,质量也就参差不齐了。课程方面缝缝补补的情况也不少,有些专业更像是为了创收而设的。再加上它这几年频繁调整录取标准,一会儿秒拒双非,一会儿又放低门槛,给人一种不太稳定的印象。整体来看,曼大虽然有实力,但在留学生心中的定位已经开始动摇了。
再来看看KCL,也就是伦敦国王学院。它一直以“精英教育”自居,走的是小而精的路线,学费贵、门槛严、招生控得死,看起来像是伦敦地区仅次于LSE和IC的存在。不过,KCL这几年的表现也有些起伏不定。去年还一副“高冷男神”的样子,今年却开始各种argue、各种通融,让人有点怀疑它是不是要放下身段了。虽然QS排名上它依然稳坐王曼爱华的首把交椅,但从学生质量、课程设置以及回国就业的认可度来看,它还是差了那么一口气,还没完全撑得起“G5之下最强”这个名号。
真正扛起这面大旗的,其实是——爱丁堡大学。
很多人可能没想到,但如果你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会发现爱丁堡其实是最合适的人选。首先,它的学生质量普遍偏高。无论是本科还是硕士,能进爱丁堡的学生基本都有两把刷子。它不像曼大那样大规模招生,而是更注重筛选机制,尤其对中国学生的比例控制得很严格。其次,学术声誉方面,爱丁堡历史底蕴深厚,和G5名校相比也不逊色。很多英本土学生甚至更愿意去读杜伦、圣安,都不太考虑英格兰的所谓“红砖老大哥”。
而且从就业表现来看,爱丁堡的学生回国后也广受欢迎,不少雇主把它列为T1梯队的重点目标校。这不是因为学校宣传做得好,而是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严进严出”的代表。申请的时候卡绩点,入学之后课程压力大,毕业要求高,不是你随便混混就能拿学位的地方。所以能顺利毕业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卷赢了的。
另外,爱丁堡的吸引力不仅限于学术层面。校园美、城市氛围好,每年还有各种艺术节,吸引了不少中国学生慕名而去。甚至有不少原本能申到LSE或IC的学生,最后也选择了爱丁堡,为的就是那种综合体验感。
当然,如果你站在英国本土学生的视角来看,像杜伦、圣安这种古老学府才是真正的“贵族范儿”。毕竟它们主打的是人文社科、法学、哲学这类统治阶层的专业,不像我们留学生扎堆的商科、工程这些“打工人学科”。但从中国留学生的角度出发,爱丁堡无疑是目前最能接得住G5之下最强这个称号的学校。
至于华威,只能说它正在经历一个转型期。生源质量下降、学科结构单一、缺乏医学和法学等传统强项,让它越来越难与LSE这样的综合性院校抗衡。如果它不能补齐短板,未来恐怕连“王曼爱布”这个圈子都很难稳住。
在QS2026更新之后,真正能称得上是G5之下最强英国大学的,应该是爱丁堡大学。它既有历史、有实力、有颜值,也有足够硬的学术背书和回国认可度。比起那些靠人数取胜或者靠热度维系的学校,爱丁堡才是真正靠实力说话的那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