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大学,尤其是那些排名靠前的名校,在招生这件事上其实是有“偏心”的。不是说你成绩好、背景强就一定能进,很多时候,你的出身和路径才是决定你能不能被录取的关键。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在QS前50的英国大学中,他们最喜欢哪三类中国学生。
先说第三类:中外合作项目的学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2+2”、“3+1”或者“4+0”这类项目的学生。很多人一开始可能没打算出国,但后来想冲英国大学时才发现,这类项目的同学其实在申请时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为什么?因为他们基本等于半个英本毕业生。
首先,这些项目出来的学生整体留学氛围浓厚,校友资源集中,很多学校像西交利物浦、宁波诺丁汉、西财2+2等,每年都有大量学生申到IC、LSE甚至牛剑。这种群体效应让英国大学对这些学校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形成了良性循环。其次,英国大学对中国高校的认知其实是有偏差的,他们分不清太多国内大学之间的差别,但对你是不是拿英国学位更在意。中外合作项目毕业的学生,拿到的是英国大学颁发的学位,相当于直接纳入他们的教育体系,学校自然更信任。再加上这类项目的评分机制偏向英式标准,给分普遍偏高,70+甚至85+的成绩很常见,这对看重绩点的英国名校来说,简直就是“天选之子”。
第二类是海本学生,也就是本科阶段在海外完成学业的学生。他们可能是加拿大、美国、澳洲、日本、韩国甚至港澳台地区读完本科的中国学生。这类学生在申请英国名校时也具备天然优势,最核心的一点就是——他们不在大陆学生的list限制范围内。
什么意思呢?比如帝国理工只收211以上的学生,UCL分A组B组名单,曼大商学院更是只接受不到50所院校的学生……而海本学生完全绕过了这套筛选机制,可以自由申请几乎所有专业,包括牛剑。而且从绩点要求来看,海本学生的GPA门槛也比大陆本要低一些。比如加拿大的3.5 GPA可能就能拿到IC的offer,而大陆本可能需要3.8以上才行。这背后其实是英国大学对于国际生来源多样性的考量。他们不希望把中国学生都集中在大陆一个池子里,那样同质化太严重、竞争太激烈。而一旦跳出了这个赛道,你就更容易脱颖而出。
一类当然就是英本学生了,可以说是“亲儿子”级别的存在。无论你是曼大、谢菲尔德,还是考文垂、斯旺西这样的学校毕业,只要你在英国完成了本科学习,申请英国大学硕士的时候,几乎不会受到任何背景歧视。只要你成绩够硬,比如High 2.1或First Class,那UCL、KCL、IC这些学校就跟玩似的。
而且英本学生还有不少“隐藏福利”。比如LSE很多商科专业会强制要求GMAT或GRE,但英本学生有时候可以直接豁免;雅思方面,英本学生也可以享受语言班豁免待遇,不用再拼命刷分;面试环节,有些专业对大陆学生卡得死死的,但对英本学生却能直接发condition offer。最重要的是录取顺序,英本和海本的学生往往是首批拿到offer的人,而大陆本的学生往往只能排在后面,甚至一不小心就被扔进了waiting list。
如果你是中国大陆本科出身,想要申请英国大学,确实要比其他两类学生难得多。你要面对list限制、绩点压力、语言门槛、面试卡关,还要和其他成千上万的申请人竞争有限名额。人多、卷、同质化严重,导致最后大家分数越拉越高,背景越来越相似,反而难以区分谁更有优势。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避开这种内卷,提升录取成功率,其实可以跳出这个赛道。无论是通过中外合作项目、转战海本,还是提前规划转学去英国读书,都能让你在申请时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和选择空间。
说到底,英国名校喜欢的不只是成绩好的学生,而是路径清晰、背景契合、能够降低学校评估成本的学生。而这三类学生,恰好就是最符合他们胃口的那一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