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大学数量不算多,加起来也就100多所,不像美国有4000多所,研究起来确实容易得多。尤其对于那些在英国本科就读、成绩拔尖的学生来说,选校逻辑其实非常清晰,甚至可以说是“目标明确、路径单一”。他们要申的学校,说白了就是那么几所,无论2026年QS排名怎么变,真正让他们愿意花时间去准备申请材料、准备面试、甚至反复刷题背题的,也就是五所学校。
排在五的是LSE。对英本学霸而言,LSE差不多是他们能接受的最低门槛了。不管是社科、商科还是传媒类专业,LSE几乎是他们的保底选项。当然这里说的“学霸”也有个标准:本科成绩至少得75分以上,才有资格去冲这些院校。你要是连这个分数都不到,那可能连con offer的门槛都够不着。而LSE相对其他几所来说,录取流程算是最“友好”的——不需要面试,只要你成绩在线,文书写得好点,基本offer就稳了。而且LSE也比较偏好英本背景的学生,其次是海本、国内985,最后才是中外合作项目的学生。相比之下,牛剑对这类学生的接受度反而更低一些。
四是IC,也就是帝国理工学院。这几年IC的热度明显上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QS排名给它加了不少分。虽然从学术实力和生源质量来看,LSE整体还是更胜一筹,尤其是在社科领域,但IC在工程、金融等专业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它的商学院,竞争激烈程度几乎可以用“肉眼可见”的方式来形容。特别是那几个热门金融专业,一年比一年难申,现在看起来好像只有GHM(Global Health Management)还稍微好一点。不过IC最难搞的地方在于它几乎都要面试,不管你本科成绩有多高,文书包装得多漂亮,只要面试没过,立马给你扔进waiting list。很多国内来的学霸就是在这一关被卡下来的。反倒是英本学生因为语言环境和面试经验更丰富,成功率更高。不过好消息是,IC的面试题目是可以提前准备的,视频面试的题库也有人整理出来了,只要你口语和逻辑没问题,提前练熟问题不大。另外,LSE有些专业要求必须提交GMAT或GRE,而IC只是建议提交,并不强制,这也算是一点优势吧。
三是LBS,也就是伦敦商学院。这所学校比较特别,因为它只招硕士和博士,没有本科。所以它也不参与各种排名榜单。但正因为这样,它反而成了很多学霸心里的“香饽饽”。毕竟它最大的吸引力就在于就业资源。进了LBS,不是在找工作,就是在找工作的路上。学校更像是一个平台、一张入场券,有了这张票,很多英国本土的大公司才会对你打开门。虽然LBS的申请难度不一定比得上LSE或IC的一些专业,但它的问题在于名额太少,专业也极其有限,一只手都能数过来。而且很多专业还要求你有至少两三年的工作经验才能申请,像牛剑的部分硕士也是这样。所以能申的人本来就少,加上还要面试、还要考GMAT/GRE,筛选机制非常严格。不过像MIM这种专业,虽然录取人数不少,但中国学生比例是被严格控制的,竞争依然很激烈。
至于前两名,毫无疑问属于牛津和剑桥。这两所大学,依旧是所有学霸心中的最终目标,没有之一。很多人哪怕本科时已经拼尽全力,A-Level成绩拉满,却还是差了一点点没被录取,只能去了UCL或者IC之类的学校。到了硕士阶段,这些人往往带着一股执念或者不甘心,再次向牛剑发起冲击。本科阶段申牛剑限制很多,比如只能二选一、要提前申请、要笔试、要面试、还要卡中国学生的比例。但到了硕士阶段,这些限制就少了很多。只要你成绩够硬,尤其是偏文科的专业,再配上2-3篇论文和一份Research Proposal,就有机会拿到offer。也不是所有专业都需要GMAT或GRE,甚至连面试都不是每门专业都有。比如像MPP这样的专业就不需要面试,还有些课程可以“曲线救国”,比如剑桥的经济学硕士,两年,先拿Diploma,第二年再正式毕业,这就给了很多人捡漏的机会。我这边每年都能帮两个以上的学生拿到这种项目的offer,包括西交利物浦和伯明翰本科背景的学生。说实话,牛剑硕士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遥不可及,尤其是对英本学霸来说,只要方法对了,还是有机会的。而且你可以同时申多个专业,甚至同一所学校申好几次,反正也没有限制。总之就是一句话:牛剑是最终的梦想,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不服气就再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