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常说这5句话,孩子往往内核强大、情绪稳定 | 精选-新东方前途出国

0755-83649696
您的位置: 首页>顾问中心>吕冬霞>日志>父母常说这5句话,孩子往往内核强大、情绪稳定 | 精选

欢迎向我提问

*顾问预计24小时内解答,并通过短信方式通知您

吕冬霞

吕冬霞

美中留学咨询组长

    获取验证码
    向TA提问

    温馨提示

    您当前咨询的顾问所在分公司为 深圳 为您推荐就近分公司 - 的顾问

    继续向吕冬霞提问 >
    预览结束
    填写信息下载完整版手册
    获取验证码
    一键解锁留学手册
    在线咨询
    免费评估
    留学评估助力院校申请
    立即评估
    定制方案
    费用计算
    留学费用计算器
    电话咨询
    预约回电

    顾问将于15分钟内回电

    获取验证码
    立即预约
    咨询热线

    小语种欧亚留学
    400-650-0116

    导航

    父母常说这5句话,孩子往往内核强大、情绪稳定 | 精选

    • 美国中学
    • 其他
    2025-07-09
    作者:主创团·猪妈妈

    你知道孩子心底最渴望父母说什么吗?

    校门口,一个孩子嘟囔说:“我不想上学。”

    爸爸躬下身:“来,我再抱抱你。”(拍了拍儿子背)

    孩子脸上虽仍带着一丝不情愿,但在爸爸温暖目光的注视下,他还是放松地踏进了校园。

    另一个孩子也抱怨说:“我不想上学。”

    结果——“不想上?由得你不上!不上学你干嘛?没出息的东西!” 

    三个重重的巴掌,“哐哐哐”落在孩子身上。

    孩子呢?瞬间懵住,随即嚎啕大哭。

    大人开始用力拉拽,试图先把孩子“弄进去”;孩子也死命抓住大人衣角,小小身体爆发出巨大能量......

    这一幕很戏剧,却是前段时间,我遇到的真事。

    我很庆幸,我儿子是被“温暖拥抱”的那一个,但也深深为“另一个孩子”揪心。

    他们或许一次次伸出手,却总等不来爸爸妈妈口中那句,期盼已久的“温暖话”。

    是这部分父母不爱孩子吗?

    我想,他们也同样怀着滚烫的爱意。只是他们不知道:

    在这些孩子行为失当,内心翻涌、挣扎的时刻,到底说什么、怎么说,才能真正抵达孩子内心,才能给予孩子最需要的支持?

    所以,如果你也是那个深爱孩子,却有时“嘴笨”、不知怎么表达的父母。那么,请务必收藏好这5句话。

    它们虽然简单,却像“心理疫苗”一样,最能为孩子注入积极能量。

    我们常常说,孩子就能情绪稳定、内核强大!

    01.

    “没关系,感到难过/生气/嫉妒...是正常的。”

    孩子输掉比赛就兜不住,或朋友有新手机就羡慕/嫉妒,也想要......

    当孩子陷入负面情绪、想法时,你的本能回应是什么?

    “这有什么好伤心的?”“你怎么能这么虚荣?”是不是总试图纠正或压制孩子的“负面”情绪?

    可情绪只是“信使”,它本身没有对错。

    我们否定情绪,等于否定孩子的真实感受。坏情绪不会因此消失,反而会转入“地下”(压抑或躯体化)

    让孩子误以为,有坏情绪=自己是糟糕的人,损害自我认同。

    “没关系,感到难过/生气/嫉妒...是正常的”,这句话的神奇之处在于:

    1、去污名化

    它为情绪提供了安全的容器,让孩子知道,大家都会有不好的情绪,你无需为此感到羞耻或恐惧。

    2、区分情绪与行为

    感到沮丧/愤怒/嫉妒/畏难......这很正常,但因此就乱砸东西/说伤人的话却不行。我们可以想想,怎么才是对自己/他人更合适的表达?

    接纳是掌控的起点。

    当孩子的情绪被看见、被命名、被允许存在,他们才不会被情绪吞噬;

    才有余力去识别、理解、调节情绪。

    02.

    “我能为你做什么?/需要我抱抱你么?”

    一位妈妈说,他家孩子中学后,有段时间总垂头丧气回家。

    问吧,什么都不说。

    想去找老师,又怕孩子介意。

    不管吧,又实在担心。

    其实,孩子青春期后,情绪波动大,经常会有这种“不想开口”的时候其实任何阶段,感到挫败时都是)

    我们想“关心”,一不小心,就容易做多(让孩子感到羞愧、冒犯,或怕听你讲大道理)

    这时,一句:“我能为你做什么/需要我抱抱你吗/想聊聊吗?” 既能提供支持,又尊重孩子敏感的需求。

    “关心”时可以注意三点:

    1、感受在先:先提供情感支持(抱抱、倾听、陪运动、陪散步),再询问是否需要具体帮助。

    2、尊重选择:孩子说“不用”“只想静静”耐心等待,尊重其空间,只强调“你需要时,我随时都在”就行

    3、询问需求:弄清楚后,也别直接上手帮忙,可以先询问,“你希望我为你做什么/我怎么做能让你更好?”

    好的支持,不是替代、不是指导,而是赋能。

    有选择的爱,让孩子感到安全与被尊重。

    知道身后有强大后盾,他们会更敢于探索、试错,并在需要时,主动寻求帮助。

    03.

    “你怎么看?/你的感受、想法很重要

    前两天,我表姐和侄儿因为选暑假班的事吵起来了。

    表姐觉得A老师好,报了A老师的课。

    谁知侄儿心仪的是B老师,怪妈妈没征求自己意见。

    表姐也很生气。

    这两个老师的课都试过,当时孩子只说“都不错”,她就选了自己更满意的那个。

    她觉得侄儿是故意找茬“有自己更喜欢的,为什么不早说?”

    我发现这种情况,在亲子相处中还挺常见——

    一是,父母习惯性一言堂,忽视孩子意见;

    二是,我们会不自觉地简化与孩子的沟通;

    这背后是“想省事”,以及“你懂什么/能做什么决定?”的心理。

    样做其实“很亏”。

    神经科学表明父母每一次问孩子:“你怎么看?”都是一次激活孩子大脑前额叶皮层(尤其是负责决策、判断、规划和自我控制的部分)的训练。

    迫使孩子启动高阶认知功能,进行思考、分析、判断、决策。

    反复实践后续发展优  秀的决策能力、执行功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乃至自主性奠定生理基础。

    也就是说,这简单一句,就有让孩子变聪明、更自控、有主见的神奇力量。

    那真正重视孩子想法、感受的沟通流程,是怎样的呢?

    第  一步:认真询问

    你怎么看?”不打断,不预判,尝试理解其逻辑和情感。

    第二步:复述想法

    “你是说/你感受到......我理解对吗?”  

    第三步:主动反馈

    最后,即使你不能采纳孩子的想法,也可以说明原因:

    “你的意见/想法妈妈充分考虑过,但这次妈妈/爸爸有另一层担心/困难......

    心理学罗杰斯说,被倾听的孩子,更能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观点/感受被认真对待的孩子,会有更积极的自我认知和更强的独立思考能力

    他们会更懂表达,更少内耗!

    04.

    “我知道这很难...来看看可以学到什么?

    “这有什么难的?”“别人都能做到,你怎么就不行?”

    我们是不是都听着这样的话长大?——你没有再对孩子说同样的话呢

    停一停,仔细体会会发现:

    否定,并不会让事情真变简单,它只会让“错误”变得“不可接受”。

    现在,很多人承受失败,难以从挫折中恢复,就源于此。

    一句“我知道这很难...我们来看看可以学到什么?——

    1、承认孩子面对的挑战是真实的、可以被理解的;

    2、“错误”“失败”定义为学习过程的一部分,而非灾难、耻辱。

    这能帮孩子把注意力从错误、失败的痛苦中挪开,转而关注可以吸取到的经验、成长的可能性等。

    扭转的是孩子脆弱的“失败观”

    当孩子明白价值在于尝试、坚持,即使未达目标、暂时失败,努力本身也值得肯定他们就不会因一次失败就否定自己的价值

    摆脱对犯错的恐惧,他们就能勇于尝试,乐于从经验中学习,越挫越勇,积极承担风险和责任

     

    05.

    你就是你,无论怎样我都爱你。

    这是所有“心理疫苗”中最基础、最核心的一剂。

    当孩子失败、犯错、表现不佳、做出让我们失望或生气的行为时;

    当孩子的外貌、能力、性格、成绩让我们感到“不及别人”时;

    我们的爱,是否依然稳定、可持续?

    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请不要再下意识对孩子说这些话:

    “你再这样,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考这么差,真给我丢脸!”

    “你看人家XXX多好!”

    这些话,无论本意如何,都会孩子埋下“只有你好,我才爱你”的种子。

    这颗种子,会滋生出焦虑、恐惧,甚至绝望——“表现不好,就毫无价值。”

    孩子会变得战战兢兢,过度追求完美,害怕尝试,或为了讨好他人,而压抑真实自我。

    “你就是你,无论怎样我都爱你。”这句话的魔力在于,表达爱的同时,还帮孩子区分——

    我不认同你的某个行为(比如撒谎、打人、不努力),但我依然爱你这个人。

    当孩子也发自内心地认为:

    我就是我。我的价值,不因为我做了什么、遭遇什么而改变。

    他就有了长久立足于世间,穿越苦难、荣耀的勇气和底气。

    写在最后

    真正的疫苗需要正确的接种方式才能发挥最  佳效果。

    这些话,想要真正在孩子心底生根发芽转化为稳定的内核和情绪调节能力,也需要我们在践行时,遵循一些原则:

    1、真诚一致

    孩子是天生的情绪雷达,能敏锐捕捉到言语背后的真实态度,说这些话时,如果我们有敷衍或言行不一,只会让孩子感到困惑、不信任,怀疑爱的真实性。记住,我们的行动,是对语言最  好的注解。当我们自己也能用成长型思维看待问题,平静地处理情绪,孩子会学得更快。

    2、长期主义

    心理韧性和情绪稳定,都并非一蹴而就。我们不能指望说几次“金句”,就让孩子脱胎换骨。内化这些信念,需要将其融入日常沟通,成为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

    3、自我关怀

    当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时,请先优先关照自身。这些话,可以先反复对自己说。只有你自己先好起来,才能真正为孩子注入能量。

    4、个性化调整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认真观察、理解你的孩子,根据他们的年龄、性格和具体情境,灵活调整表达方式、侧重点,才能让爱,以最适配的方式抵达。

    最有力的教育,不在于完美的话语本身,而在于话语背后那份真诚、持续、自洽且量身定制的爱。

    当我们带着这样的觉知去表达,那些简单的话语,才能真正成为照亮孩子前路、支撑他们内核的强大力量

     

     

    作者:主创团·猪妈妈

    你知道孩子心底最渴望父母说什么吗?

    校门口,一个孩子嘟囔说:“我不想上学。”

    爸爸躬下身:“来,我再抱抱你。”(拍了拍儿子背)

    孩子脸上虽仍带着一丝不情愿,但在爸爸温暖目光的注视下,他还是放松地踏进了校园。

    另一个孩子也抱怨说:“我不想上学。”

    结果——“不想上?由得你不上!不上学你干嘛?没出息的东西!” 

    三个重重的巴掌,“哐哐哐”落在孩子身上。

    孩子呢?瞬间懵住,随即嚎啕大哭。

    大人开始用力拉拽,试图先把孩子“弄进去”;孩子也死命抓住大人衣角,小小身体爆发出巨大能量......

    这一幕很戏剧,却是前段时间,我遇到的真事。

    我很庆幸,我儿子是被“温暖拥抱”的那一个,但也深深为“另一个孩子”揪心。

    他们或许一次次伸出手,却总等不来爸爸妈妈口中那句,期盼已久的“温暖话”。

    是这部分父母不爱孩子吗?

    我想,他们也同样怀着滚烫的爱意。只是他们不知道:

    在这些孩子行为失当,内心翻涌、挣扎的时刻,到底说什么、怎么说,才能真正抵达孩子内心,才能给予孩子最需要的支持?

    所以,如果你也是那个深爱孩子,却有时“嘴笨”、不知怎么表达的父母。那么,请务必收藏好这5句话。

    它们虽然简单,却像“心理疫苗”一样,最能为孩子注入积极能量。

    我们常常说,孩子就能情绪稳定、内核强大!

    01.

    “没关系,感到难过/生气/嫉妒...是正常的。”

    孩子输掉比赛就兜不住,或朋友有新手机就羡慕/嫉妒,也想要......

    当孩子陷入负面情绪、想法时,你的本能回应是什么?

    “这有什么好伤心的?”“你怎么能这么虚荣?”是不是总试图纠正或压制孩子的“负面”情绪?

    可情绪只是“信使”,它本身没有对错。

    我们否定情绪,等于否定孩子的真实感受。坏情绪不会因此消失,反而会转入“地下”(压抑或躯体化)

    让孩子误以为,有坏情绪=自己是糟糕的人,损害自我认同。

    “没关系,感到难过/生气/嫉妒...是正常的”,这句话的神奇之处在于:

    1、去污名化

    它为情绪提供了安全的容器,让孩子知道,大家都会有不好的情绪,你无需为此感到羞耻或恐惧。

    2、区分情绪与行为

    感到沮丧/愤怒/嫉妒/畏难......这很正常,但因此就乱砸东西/说伤人的话却不行。我们可以想想,怎么才是对自己/他人更合适的表达?

    接纳是掌控的起点。

    当孩子的情绪被看见、被命名、被允许存在,他们才不会被情绪吞噬;

    才有余力去识别、理解、调节情绪。

    02.

    “我能为你做什么?/需要我抱抱你么?”

    一位妈妈说,他家孩子中学后,有段时间总垂头丧气回家。

    问吧,什么都不说。

    想去找老师,又怕孩子介意。

    不管吧,又实在担心。

    其实,孩子青春期后,情绪波动大,经常会有这种“不想开口”的时候其实任何阶段,感到挫败时都是)

    我们想“关心”,一不小心,就容易做多(让孩子感到羞愧、冒犯,或怕听你讲大道理)

    这时,一句:“我能为你做什么/需要我抱抱你吗/想聊聊吗?” 既能提供支持,又尊重孩子敏感的需求。

    “关心”时可以注意三点:

    1、感受在先:先提供情感支持(抱抱、倾听、陪运动、陪散步),再询问是否需要具体帮助。

    2、尊重选择:孩子说“不用”“只想静静”耐心等待,尊重其空间,只强调“你需要时,我随时都在”就行

    3、询问需求:弄清楚后,也别直接上手帮忙,可以先询问,“你希望我为你做什么/我怎么做能让你更好?”

    好的支持,不是替代、不是指导,而是赋能。

    有选择的爱,让孩子感到安全与被尊重。

    知道身后有强大后盾,他们会更敢于探索、试错,并在需要时,主动寻求帮助。

    03.

    “你怎么看?/你的感受、想法很重要

    前两天,我表姐和侄儿因为选暑假班的事吵起来了。

    表姐觉得A老师好,报了A老师的课。

    谁知侄儿心仪的是B老师,怪妈妈没征求自己意见。

    表姐也很生气。

    这两个老师的课都试过,当时孩子只说“都不错”,她就选了自己更满意的那个。

    她觉得侄儿是故意找茬“有自己更喜欢的,为什么不早说?”

    我发现这种情况,在亲子相处中还挺常见——

    一是,父母习惯性一言堂,忽视孩子意见;

    二是,我们会不自觉地简化与孩子的沟通;

    这背后是“想省事”,以及“你懂什么/能做什么决定?”的心理。

    样做其实“很亏”。

    神经科学表明父母每一次问孩子:“你怎么看?”都是一次激活孩子大脑前额叶皮层(尤其是负责决策、判断、规划和自我控制的部分)的训练。

    迫使孩子启动高阶认知功能,进行思考、分析、判断、决策。

    反复实践后续发展优  秀的决策能力、执行功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乃至自主性奠定生理基础。

    也就是说,这简单一句,就有让孩子变聪明、更自控、有主见的神奇力量。

    那真正重视孩子想法、感受的沟通流程,是怎样的呢?

    第  一步:认真询问

    你怎么看?”不打断,不预判,尝试理解其逻辑和情感。

    第二步:复述想法

    “你是说/你感受到......我理解对吗?”  

    第三步:主动反馈

    最后,即使你不能采纳孩子的想法,也可以说明原因:

    “你的意见/想法妈妈充分考虑过,但这次妈妈/爸爸有另一层担心/困难......

    心理学罗杰斯说,被倾听的孩子,更能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观点/感受被认真对待的孩子,会有更积极的自我认知和更强的独立思考能力

    他们会更懂表达,更少内耗!

    04.

    “我知道这很难...来看看可以学到什么?

    “这有什么难的?”“别人都能做到,你怎么就不行?”

    我们是不是都听着这样的话长大?——你没有再对孩子说同样的话呢

    停一停,仔细体会会发现:

    否定,并不会让事情真变简单,它只会让“错误”变得“不可接受”。

    现在,很多人承受失败,难以从挫折中恢复,就源于此。

    一句“我知道这很难...我们来看看可以学到什么?——

    1、承认孩子面对的挑战是真实的、可以被理解的;

    2、“错误”“失败”定义为学习过程的一部分,而非灾难、耻辱。

    这能帮孩子把注意力从错误、失败的痛苦中挪开,转而关注可以吸取到的经验、成长的可能性等。

    扭转的是孩子脆弱的“失败观”

    当孩子明白价值在于尝试、坚持,即使未达目标、暂时失败,努力本身也值得肯定他们就不会因一次失败就否定自己的价值

    摆脱对犯错的恐惧,他们就能勇于尝试,乐于从经验中学习,越挫越勇,积极承担风险和责任

     

    05.

    你就是你,无论怎样我都爱你。

    这是所有“心理疫苗”中最基础、最核心的一剂。

    当孩子失败、犯错、表现不佳、做出让我们失望或生气的行为时;

    当孩子的外貌、能力、性格、成绩让我们感到“不及别人”时;

    我们的爱,是否依然稳定、可持续?

    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请不要再下意识对孩子说这些话:

    “你再这样,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考这么差,真给我丢脸!”

    “你看人家XXX多好!”

    这些话,无论本意如何,都会孩子埋下“只有你好,我才爱你”的种子。

    这颗种子,会滋生出焦虑、恐惧,甚至绝望——“表现不好,就毫无价值。”

    孩子会变得战战兢兢,过度追求完美,害怕尝试,或为了讨好他人,而压抑真实自我。

    “你就是你,无论怎样我都爱你。”这句话的魔力在于,表达爱的同时,还帮孩子区分——

    我不认同你的某个行为(比如撒谎、打人、不努力),但我依然爱你这个人。

    当孩子也发自内心地认为:

    我就是我。我的价值,不因为我做了什么、遭遇什么而改变。

    他就有了长久立足于世间,穿越苦难、荣耀的勇气和底气。

    写在最后

    真正的疫苗需要正确的接种方式才能发挥最  佳效果。

    这些话,想要真正在孩子心底生根发芽转化为稳定的内核和情绪调节能力,也需要我们在践行时,遵循一些原则:

    1、真诚一致

    孩子是天生的情绪雷达,能敏锐捕捉到言语背后的真实态度,说这些话时,如果我们有敷衍或言行不一,只会让孩子感到困惑、不信任,怀疑爱的真实性。记住,我们的行动,是对语言最  好的注解。当我们自己也能用成长型思维看待问题,平静地处理情绪,孩子会学得更快。

    2、长期主义

    心理韧性和情绪稳定,都并非一蹴而就。我们不能指望说几次“金句”,就让孩子脱胎换骨。内化这些信念,需要将其融入日常沟通,成为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

    3、自我关怀

    当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时,请先优先关照自身。这些话,可以先反复对自己说。只有你自己先好起来,才能真正为孩子注入能量。

    4、个性化调整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认真观察、理解你的孩子,根据他们的年龄、性格和具体情境,灵活调整表达方式、侧重点,才能让爱,以最适配的方式抵达。

    最有力的教育,不在于完美的话语本身,而在于话语背后那份真诚、持续、自洽且量身定制的爱。

    当我们带着这样的觉知去表达,那些简单的话语,才能真正成为照亮孩子前路、支撑他们内核的强大力量

     

     

    更多详情
    推荐阅读 换一换
    温馨提示

    您当前咨询的 吕冬霞 顾问,所在分公司为 - ,已为您推荐就近分公司 - 的顾问。

    以下为-分公司顾问:

    继续向吕冬霞提问
    提交成功

    稍后会有顾问老师反馈评估结果

    https://liuxue.xdf.cn/blog/blog_7630168.shtml?from=copy_web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