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所学校之间的比较,维度很多。我们今天只谈授课型硕士的录取门槛:港科广为什么比港中深低了一大截,以及有没有可能赶超。
港科广授课硕最大的问题,在于专业设置。
新成立的中外合办,要想尽快进入正循环,需要入学门槛和就业表现双高。
前者,港科广是没有问题的。
因为港科广成立之初,招收的是Mphil,所以高定位已经摆在那里了。在大家的心中,港科广已经和高门槛画上了等号。
因此,在港科广的Data-Centric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DCAI)开始招生时,虽然已经到了当时的申请季末(7月份才开始申请),门槛依然是非常高的:
高达57%的985率,海本+中外合办27%,其余是211,没有双非的同学。
但是,没有就业表现支撑的高门槛,是不可持续的,尤其是对于中外合办。(这个项目到了24 fall,门槛就有明显下降)
中外合办相对于港校,有两大劣势:
一是QS排名不共享;二是专业名称无法复核。
这就导致在泛体制内就业,是比较困难的(不是说不可能,但不是主流)。
因此,市场化就业几乎是中外合办授课型硕士的唯1出路。
这时,专业本身是否好找工作,尤其是高薪工作,就格外重要。
港科广就吃亏在这里。
港科广偏重理工科,理工科毕业薪资本身就普遍低于商科。再加上还主打跨学科组合,所以开设的专业都有一种“缝合”的感觉。
上面提到的DCAI已经算其中的佼佼者了,同一时间开设的 MSc in Technology and Policy,属于理工+社科的跨学科。由于跨度过大,在就业表现方面肯定比DCAI差一大截。
而今年新开设的三个授课硕项目,也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薪专业。
我们就以港科广最优质的授课硕项目DCAI为例,来进行一个横向的比较。
这个项目和港中深同方向的项目——Data Science,已经不是一个梯队的了。
在QS最新发布的商业分析硕士排名中,港中深Data Science项目的就业指标位列亚洲第1。
其24届的毕业生,起薪中位值高达36.8万元。
实际上,港科广的DCAI,只能勉强和港中深的MSc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放在一个梯队进行比较。
如果不和港中深比,而是和港校比,港科广的这个项目有点类似港科的新项目:MSc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Entrepreneurship。
两者都是AI方向,且附带了一年实习(不过港科广的课程设置,要比港科硬核,学费也便宜十万)。
连港科的新专业,门槛都不算高。
港科广从立校之初,就把“探索跨学科人才培养”列为首要任务。连MPhil都在坚持跨学科培养的模式,想必之后的MSc项目也会坚持这一原则。
这对于想跨界、探索多种可能性的学生而言,固然是件好事。但是录取门槛想要赶超港中深,恐怕就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