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剑桥的勇气
背景介绍
申请难点
留学规划与提升
初次见小G, 是八月份的暑假,衣着简单朴素, 腼腆却彬彬有礼,看上去就是标准的国内高中生模样。小G妈妈说不想让申请耽误孩子太多学习时间所以想委托国内权威的留学机构帮助小G做研究生申请。小G今年刚刚18岁,是国内国际学校IB课程毕业,去到英国利物浦大学读本科,目前是分子生物与生物技术专业,大三在读,均分79.3,预计一等学位,目标院校很清晰也很坚定——剑桥,IC。整个咨询过程中,我们基本是一问一答,小G看上去不太爱说话,了解完她的基本情况,坦白讲,我心里有一点点害怕,因为从基本信息来看,小G最大的优势就是均分高,但是我担心这也会成为她最大的劣势,只有均分高。因为名校从来都不缺少成绩优异的申请者。
为了进一步了解小G帮助她发掘自我,我们预约了第二次面谈。周一早上九点钟小G准时来到公司找我,在咨询大厅看我走过来她马上从座位上站起来微笑着说老师好,简单的问候之后我带她去了一间会议室开始头脑风暴。期间我问她平时除了上课的时间都会做什么,小G说:“在网上上课,还有在实验室做实验。”说完她自己有点尴尬的笑了,应该是以为我会觉得她的生活太单调了。通过进一步的询问,我了解到,她除了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校的课程之外,平时在course.org上自学。除此之外,我们还沟通了她参与的实验研究情况,小G说第一次接触实验研究是在国内IB学校的时候,完成过一篇实验报告,得到了导师的高度认可,论文成绩也得到了A。讲到这些的时候她都很平静,当他说到自己如何独立的设置了整个实验装置,如何精心的照料自己的实验对象,还曾为了观察实验对象培养过程在实验室连续待了三个通宵……这时我看到了她眼中难掩的兴奋和喜悦。那一年,她才14岁。也是从这一刻起,我对她充满了信心但同时也充满了压力。接下来我们又深入聊到了她在本科期间做的很多研究,他很有兴致的和我讲了很多他在实验室作为mentor如何指导新同学们做实验,自己对于synthetic biology, epigenetic control and gene repair的研究,以及他对未来医学和抗癌疫苗的设想等等。除了专业学习之外我还了解到她的家庭情况,父亲经营着一家上市医疗公司,但是刚刚讲完这一点小G连忙补充道虽然最初对医学的了解是有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但是专业的兴趣是自己的选择,所以希望在申请中如果不是必要不需要提及父亲的企业。我很快明白了她的意思也表示赞同。同时,我很欣慰她一个18岁女孩表现出来成年人身上都少有的独立,理性和成熟。小G是一个有着清晰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方向的学生,通过这次深入的沟通,我们很快确定了申请专业方案而我对她的申请文书也有了大致的方向。因为暑假结束小G马上要回英国上课,临走时我交代给他一个任务,用两周的时间去查阅了解剑桥和IC目标导师的研究内容,找到和自己所做研究的相关点。
小G回英国后,我开始着手准备她的文书材料。根据他提供的文书素材和我们两次的沟通记录,每天除了白天工作时间以外晚上下班后我经常会花上两三个小时研究构思她的文书材料。后期老师总是这样的一群人:Know something about everything, know everything about one thing. 一般来讲,很多申请高端院校的学生从中学到大学期间都是被各种荣誉获奖的光环围绕,拿来的证书都会有一大摞,但像小G这样,背景如此“简单”的学生我还是第一次遇到。除了学术成绩单和雅思成绩,我们的申请材料只有文书。我深知要把这种非量化的信息通过文书展现给学校是一件很难也很冒险的事情。但是我坚信除了标化成绩之外,小G身上体现出来的这种对专业研究的热情执着,敏锐,理性,独立,领导力,谦逊同样应该是admission的考量因素。因此,我所有的希望和压力也都来自于此。研究型硕士和授课型硕士申请最大的不同之一就是研究型硕士的申请会发给学生的目标导师亲自审理,并且目标导师会和学生进行面试沟通。这也是我为什么建议小G花时间去了解目标导师的研究。十月底,结合期间小G给我反馈过来的目标导师信息,我们完成了文书初稿并在一周之内微调后确认定稿。
十一月初,我们递交了四所学校的申请。接下来就进入了漫长的等待。令人意外的是,一周之后我们就收到了曼大的消息,众所周知曼大一直是分轮审理,优秀申请者优先审理,也是审理周期最长的院校之一。打开邮件,映入眼帘的一句话:.......we are impressed by your statement letter……我顿时长舒一口气,Everything goes on the way. 好像感觉我们的冒险终于得到了回应,一切都在朝着期望的方向进行。曼大邮件说对学生的文书印象深刻,对学生文书中提到的目前在做的研究很感兴趣,导师想要通过电话和学生做进一步的沟通。我们很快联系学生和学校确认好面试时间。面试后的第二天我们就顺利收到了曼大的录取。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同样收到了伯明翰的录取。2月15日,我们收到了IC的Skype面试邀请,原定半个小时的面试小G和导师聊了将近一个小时,导师对她目前的研究很感兴趣,也向学生介绍了他们在做的相关研究,表示IC可以给学生今后的学习研究很多支持。3月1日,收到IC录取。3月17日,剑桥电话面试。4月7日,剑桥录取!
五一假期回来后,小G联系我说准备放弃剑桥的录取,决定去IC。我有点诧异,问她原因呢?她说因为感觉面试的时候和IC的导师聊的很好,他们的研究方向和我的兴趣更匹配。顿时我理解了她的选择。想到网络上一句话调侃博士申请:“套磁信的核心就是我不错,咱俩很搭。”
放弃剑桥的勇气,一定是在拥抱过剑桥之后。我感佩她的勇气更尊重她的选择。也希望每一位学生在追逐自己dream school的同时找到自己的the right school.
院校解读
留学方案
案例分析
初次见小G, 是八月份的暑假,衣着简单朴素, 腼腆却彬彬有礼,看上去就是标准的国内高中生模样。小G妈妈说不想让申请耽误孩子太多学习时间所以想委托国内权威的留学机构帮助小G做研究生申请。小G今年刚刚18岁,是国内国际学校IB课程毕业,去到英国利物浦大学读本科,目前是分子生物与生物技术专业,大三在读,均分79.3,预计一等学位,目标院校很清晰也很坚定——剑桥,IC。整个咨询过程中,我们基本是一问一答,小G看上去不太爱说话,了解完她的基本情况,坦白讲,我心里有一点点害怕,因为从基本信息来看,小G最大的优势就是均分高,但是我担心这也会成为她最大的劣势,只有均分高。因为名校从来都不缺少成绩优异的申请者。
为了进一步了解小G帮助她发掘自我,我们预约了第二次面谈。周一早上九点钟小G准时来到公司找我,在咨询大厅看我走过来她马上从座位上站起来微笑着说老师好,简单的问候之后我带她去了一间会议室开始头脑风暴。期间我问她平时除了上课的时间都会做什么,小G说:“在网上上课,还有在实验室做实验。”说完她自己有点尴尬的笑了,应该是以为我会觉得她的生活太单调了。通过进一步的询问,我了解到,她除了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校的课程之外,平时在course.org上自学。除此之外,我们还沟通了她参与的实验研究情况,小G说第一次接触实验研究是在国内IB学校的时候,完成过一篇实验报告,得到了导师的高度认可,论文成绩也得到了A。讲到这些的时候她都很平静,当他说到自己如何独立的设置了整个实验装置,如何精心的照料自己的实验对象,还曾为了观察实验对象培养过程在实验室连续待了三个通宵……这时我看到了她眼中难掩的兴奋和喜悦。那一年,她才14岁。也是从这一刻起,我对她充满了信心但同时也充满了压力。接下来我们又深入聊到了她在本科期间做的很多研究,他很有兴致的和我讲了很多他在实验室作为mentor如何指导新同学们做实验,自己对于synthetic biology, epigenetic control and gene repair的研究,以及他对未来医学和抗癌疫苗的设想等等。除了专业学习之外我还了解到她的家庭情况,父亲经营着一家上市医疗公司,但是刚刚讲完这一点小G连忙补充道虽然最初对医学的了解是有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但是专业的兴趣是自己的选择,所以希望在申请中如果不是必要不需要提及父亲的企业。我很快明白了她的意思也表示赞同。同时,我很欣慰她一个18岁女孩表现出来成年人身上都少有的独立,理性和成熟。小G是一个有着清晰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方向的学生,通过这次深入的沟通,我们很快确定了申请专业方案而我对她的申请文书也有了大致的方向。因为暑假结束小G马上要回英国上课,临走时我交代给他一个任务,用两周的时间去查阅了解剑桥和IC目标导师的研究内容,找到和自己所做研究的相关点。
小G回英国后,我开始着手准备她的文书材料。根据他提供的文书素材和我们两次的沟通记录,每天除了白天工作时间以外晚上下班后我经常会花上两三个小时研究构思她的文书材料。后期老师总是这样的一群人:Know something about everything, know everything about one thing. 一般来讲,很多申请高端院校的学生从中学到大学期间都是被各种荣誉获奖的光环围绕,拿来的证书都会有一大摞,但像小G这样,背景如此“简单”的学生我还是第一次遇到。除了学术成绩单和雅思成绩,我们的申请材料只有文书。我深知要把这种非量化的信息通过文书展现给学校是一件很难也很冒险的事情。但是我坚信除了标化成绩之外,小G身上体现出来的这种对专业研究的热情执着,敏锐,理性,独立,领导力,谦逊同样应该是admission的考量因素。因此,我所有的希望和压力也都来自于此。研究型硕士和授课型硕士申请最大的不同之一就是研究型硕士的申请会发给学生的目标导师亲自审理,并且目标导师会和学生进行面试沟通。这也是我为什么建议小G花时间去了解目标导师的研究。十月底,结合期间小G给我反馈过来的目标导师信息,我们完成了文书初稿并在一周之内微调后确认定稿。
十一月初,我们递交了四所学校的申请。接下来就进入了漫长的等待。令人意外的是,一周之后我们就收到了曼大的消息,众所周知曼大一直是分轮审理,优秀申请者优先审理,也是审理周期最长的院校之一。打开邮件,映入眼帘的一句话:.......we are impressed by your statement letter……我顿时长舒一口气,Everything goes on the way. 好像感觉我们的冒险终于得到了回应,一切都在朝着期望的方向进行。曼大邮件说对学生的文书印象深刻,对学生文书中提到的目前在做的研究很感兴趣,导师想要通过电话和学生做进一步的沟通。我们很快联系学生和学校确认好面试时间。面试后的第二天我们就顺利收到了曼大的录取。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同样收到了伯明翰的录取。2月15日,我们收到了IC的Skype面试邀请,原定半个小时的面试小G和导师聊了将近一个小时,导师对她目前的研究很感兴趣,也向学生介绍了他们在做的相关研究,表示IC可以给学生今后的学习研究很多支持。3月1日,收到IC录取。3月17日,剑桥电话面试。4月7日,剑桥录取!
五一假期回来后,小G联系我说准备放弃剑桥的录取,决定去IC。我有点诧异,问她原因呢?她说因为感觉面试的时候和IC的导师聊的很好,他们的研究方向和我的兴趣更匹配。顿时我理解了她的选择。想到网络上一句话调侃博士申请:“套磁信的核心就是我不错,咱俩很搭。”
放弃剑桥的勇气,一定是在拥抱过剑桥之后。我感佩她的勇气更尊重她的选择。也希望每一位学生在追逐自己dream school的同时找到自己的the right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