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大学一节课要上 3 小时”,这是不少留学生初看课程表时的一反应,甚至会觉得 “课时长 = 学习轻松”,但真正体验后才发现,这样的课程设置藏着独特的学习节奏,既有高效的知识输入,也有不轻松的能力考验。
加拿大大学的 3 小时课程并非 “全程灌输式讲课”,而是会拆分成多个环节,让学习节奏更灵活。通常前 1 小时是教授讲解核心知识点,结合案例分析和 PPT 演示,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中间 30 分钟是小组讨论,4-5 人一组围绕课堂主题展开交流,比如商科课程会讨论企业营销案例,工科课程会探讨实验方案,教授会巡回指导,解答小组遇到的问题;之后 1 小时是实践或答疑环节,文科可能会进行文献阅读分享,理科则会进行小型实验操作,最后 30 分钟留给学生提问,教授针对课堂难点进一步讲解。这样的拆分能避免长时间听课的疲劳,也让学生从 “被动听” 转为 “主动参与”,比如在多伦多大学的社会学课程上,3 小时里有近 1 小时的小组讨论,学生需要提前准备观点,否则很难跟上讨论节奏。
不过,3 小时课程对学生的专注度和课前准备要求更高。为了能在课堂讨论和实践环节跟上进度,留学生需要在课前花 1-2 小时预习教材内容,标注不懂的知识点,部分课程还要求提前阅读教授发放的学术论文或案例材料。比如文科的历史课程,课前可能需要阅读 20 页以上的史料,才能在课堂讨论中发表有价值的观点;理科的数学课程,若不提前预习公式推导,可能会在教授讲解例题时跟不上思路。而且课堂上的互动环节有明确的参与要求,部分课程会将小组讨论表现纳入平时成绩,占比约 15%-20%,这意味着学生不能在课堂上 “划水”,必须主动投入。
课后任务则是 3 小时课程的 “延伸考验”,看似课堂结束,实则学习才刚过半。多数课程在 3 小时课后会布置作业,比如商科的论文写作、工科的实验报告、文科的文献综述,这些作业需要 2-3 天才能完成。以计算机专业的编程课程为例,3 小时课堂上教授会讲解编程逻辑和基础代码,课后需要完成一个小型编程项目,调试代码、解决漏洞往往要花费 5-6 小时。此外,部分课程会在 3 小时课时中预留 “期中报告展示” 时间,学生需要提前一周准备 PPT 和演讲内容,利用课后时间反复练习,确保展示效果。
对留学生来说,适应 3 小时课程需要一定时间。刚开始可能会因语言障碍或专注度不足感到吃力,但掌握节奏后会发现,这样的课程能在短时间内集中输入知识,互动环节还能锻炼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而且加拿大大学的课程安排不会 “密集排课”,通常一天最多 2 节 3 小时课程,中间会留 1-2 小时休息,给学生整理笔记、准备下节课的时间。所以,“一节课 3 小时” 并非 “爽到轻松”,而是一种高效且有挑战的学习模式,能帮助留学生更快适应大学的学术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