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留学,选对教授有时比选对课更重要 —— 同样一门 “经济学导论”,有的教授给分宽松、讲解清晰,学生轻松过线;有的教授考试难度大、评分严格,挂科率居高不下。想选到 “不挂科” 的 “神仙教授”,关键在提前收集信息、精准匹配自身学习节奏。
一步,善用教授评价网站,快速筛选 “高适配” 教授。加拿大留学生常用的 Rate My Professors(RMP)是核心工具,网站上有学生对教授的评分,包括 “教学清晰度”“评分公正性”“作业量” 三个核心维度,还能看到具体评论。比如选 “统计学” 课时,搜索目标教授:若评论里频繁出现 “考试重点明确,会提前划范围”“作业批改细致,有错误会耐心讲解”,且 “评分公正性” 评分在 4 分以上(满分 5 分),这类教授通常更易适配;若评论多是 “考试内容超纲”“作业反馈模糊”“给分苛刻”,则需谨慎选择。要注意优先看近 1-2 年的评论,因为教授的教学风格或评分标准可能变化,5 年前的评价参考价值较低。此外,部分学校官网的课程页面会附教授简介,可初步了解其研究方向与教学经历,若教授研究方向与课程内容高度相关,通常讲解会更深入易懂。
第二步,分析课程大纲(Syllabus),看透 “评分规则”。选课前若能拿到教授的课程大纲,可通过三个细节判断是否易 “不挂科”:一是 “评分构成”,若平时作业(如小测验、报告)占比 50% 以上,期末考试占比 30% 以下,对不擅长大型考试的学生更友好 —— 比如某教授的 “社会学概论”,4 次小测验(每次 10%)+2 篇短报告(每次 15%)+ 期末考试(30%),只要按时完成平时任务,期末稍微复习就能达标;若评分构成里期末考试占比 60% 以上,且无平时加分项,对考试发挥不稳定的学生来说风险较高。二是 “作业与考试频率”,若大纲显示 “每周一次小作业,每月一次单元测”,说明教授注重过程管理,学生能通过高频练习掌握知识点,避免期末突击失败;若仅靠 “期中 + 期末” 两次考试定成绩,一旦某一次发挥失常,挂科概率会增加。三是 “答疑与辅导安排”,若大纲里明确写 “每周有 2 次办公时间,可预约一对一答疑”,或 “有课程助教(TA)负责课后辅导”,遇到问题能及时解决,学习阻力会小很多。
第三步,咨询学长学姐,获取 “一手真实经验”。网站评价和大纲分析偏 “书面信息”,学长的实际体验更具参考性,尤其是同专业的直系学长 —— 他们上过目标教授的课,知道 “隐性规则”:比如有的教授大纲里写 “期末考试占 50%”,但实际考试会从课堂例题里抽 60% 的题,只要认真记笔记就能轻松应对;有的教授看似平时作业占比高,但对作业格式、字数要求极严,稍有不符就扣分。比如某商科留学生想选 “市场营销学”,咨询学长后得知:教授 A“作业只要按时交,基本给 80 分以上,期末会给模拟题”;教授 B“作业要改 3-4 遍才能达标,期末题灵活且无范围”,最终选了教授 A,顺利拿到 B+。咨询时可重点问三个问题:“平时需要花多少时间在这门课上?”“教授的考试重点是否和课堂内容一致?”“挂科的同学主要是因为哪些原因?”,这些信息能帮你避开 “隐形坑”。
还要注意两个 “避坑点”:一是不要盲目追求 “给分松” 而忽视学习价值,若教授只给高分却不传授干货,虽能不挂科,但不利于后续专业学习;二是热门 “神仙教授” 选课竞争大,需提前了解学校选课时间,定好闹钟抢课,若没选到,可尝试 “旁听一节课”—— 观察教授的讲课节奏是否适配自己,若觉得能跟上,可后续申请加课,或选择这门课的其他时段(若有其他教授开设)。
选教授的核心不是找 “好的”,而是找 “最适配自己的”—— 擅长考试就选期末占比高的教授,擅长积累就选平时任务多的教授。提前做好信息收集,就能大概率选到让自己 “学得轻松、顺利过线” 的教授,让留学学习少些焦虑,多些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