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牛津的课堂内外:几位中国学生的观察与思考
每位选择留学的学生,都带着各自的目标与期待前往异国他乡。当身处不同的学术与文化环境时,他们往往会对学习方式、自我成长与文化差异产生新的体会。下文基于几位曾在牛津大学学习的中国学生的经历整理而成,分享他们在课堂内外的观察与思考。
关于课堂讨论与表达方式
在牛津的小组讨论中,一些中国学生注意到,部分同学习惯于即兴发言,甚至通过讲述来整理思路。这种表达方式与部分中国学生习惯的“想清楚再发言”的模式有所不同。
一位同学提到,他逐渐意识到,发言时不一定需要追求完美无误,表达本身即是参与和思考的过程。另一位同学则认为,在学术场合中,清晰的目标感和直接的交流有助于提高效率。
对学习动机的观察
在牛津,有同学遇到了一些将知识探索本身视为乐趣的学习者。这引发了对自身学习动机的反思——以往的学习路径大多由明确的考试或目标驱动,而在新的环境中,他们开始尝试寻找知识本身带来的兴趣。
有体会认为,兴趣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在掌握一定专业知识、感受到其对思维的拓展后,逐渐产生的。当专注于某一领域时,更容易沉浸于当下所做的事情中。
在多元环境中认识自我
在跨文化环境中学习生活,日常的所见所感也带来新的视角。有同学对比了在不同地域生活的体验,感受到社会对个体差异的包容度可能有所不同。在牛津,他注意到周围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性,这种环境有助于减弱对“社会时钟”的单一遵循,让人看到人生选择的多种可能。
对“完成”与“完美”的思考
在应对牛津的课业要求时,有同学反思了自己曾经“追求完美”的倾向——例如在论文动笔前花费大量时间准备,反而导致后期时间紧张,结果不尽如人意。
另一位同学分享了一次课堂报告的经历:他看到有同学仅做了简短分享仍获得认可,这让他意识到,“完成”有时比追求“完美”更值得重视。他感到,与其因担心不完美而放弃尝试,不如先迈出步。
应对压力与调整状态
在适应高要求学术环境的过程中,面对压力与疲劳是常见的情况。一位同学提到,她曾为了平衡写作进度与身体疲劳,尝试分段工作与休息。在留学后期,她意识到,当身心疲惫时,学习效率难以保证,允许自己休息和调整是必要的。
她的体会是,学术与生活中存在许多暂时无法解决或需要长期应对的课题。学会在努力的同时,接纳这种“未完成”的状态,保持对自身状态的觉察,有助于更好地维持身心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