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留学回报率引起更多讨论,一些中产家庭的家长仍在持续这项教育投入。这背后是怎样的考量?
 
  上海初秋的一个下午,浦东一间书店里,两位家长正在交谈。一位刚汇完孩子去英国的第二笔学费,汇率逼近9.5。她说:“不是心疼钱,是不知道还要心疼几年。”另一位家长回应:“我家孩子刚回国,月薪一万五。你说值不值,我也不敢肯定。但不让他出去,我更怕他一直困在这里。”
 
  曾几何时,“留学”被许多中产家庭视为清晰的教育路径。而现在,学费上涨、政策变动、归国就业市场竞争等因素,让不少家庭开始重新审视这项选择。
 
  许文娟是杭州一位家长,孩子在伦敦读一年制硕士,年预算约27万元。“我们夫妻年收入六十多万,不算穷,但花这笔钱,说不担心是假的。”她的担忧不仅是金额,更是这27万元能换来什么。
 
  江晓宇是苏州一位中学数学老师,他用公式计算“回报周期”:“英国一年27万,孩子回国月薪一万五,对比国内本科月薪六千,月差九千,年差约十万,大概三年能追平多花的学费。”说完,他轻声补充:“前提是,孩子能顺利找到工作。”
 
  林菁菁是广州一位母亲,家里经营五金小厂,儿子拿到了加拿大本科录取。“这钱是我们全家省出来的,”她说,“现在汇率涨、政策紧,感觉像在追一辆快车,我们总在原地换脚。”四年预计超过100万的费用,相当于“一套房子的钱”,但她仍认为:“不让他出去,我更怕他一辈子困在一个小地方。”
 
  许多做出留学决定的家庭,对现实情况有所了解:
 
   
  李宏志的儿子在加拿大读大学两年,刚去的一年曾挂科,补考通过后却错过实习机会。现在准备工签,但政策已较两年前收紧。他和太太每晚关注汇率和新闻,“现在换汇大概5.3,每升一点都心慌”。被问及这笔投入能否回本,他说:“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永远回不来。但我儿子从一个拎不清的毛头小伙,变成会自己做饭、找房、报税、订机票的人——这个过程,我认为是无价的。”
 
  陈洁是北京一位小学教师,女儿在澳洲读书。刚去时,女儿曾因被锁在宿舍外而在凌晨哭着打电话求助。“那一刻我真的很后悔,问她到底来干嘛。”但半年后,女儿已能边煮意面边聊课题,生活从容,英语流利。“我突然明白,她在那边长大了。”
 
  当经济回报变得不确定,许多家长转而关注那些无法量化的成长:独立性、适应力和面对世界的底气。
 
  面对现实压力,不少家庭也在调整策略:
 
   
  留学对许多家庭来说,已从单一的“出路”,转变为一种需要精打细算的“策略”。
 
  当被问及“是否后悔”时,很少有家长说“完全不后悔”,但也少有人直言“完全不值得”。他们普遍会提到“花太多钱了”“工作不好找”“政策变得快”,但在这些话前后,往往跟着这样的表达:
 
  “但她变得不一样了。”“但他更像一个真正的大人了。”“能让孩子看到世界的样子,也挺值的。”
 
  对部分中产家庭而言,留学已从单一的求学路径,逐渐转变为一种结合家庭实际情况的综合策略。他们不一定期待立即获得经济回报,而是更看重孩子在全球化背景下建立起来的生活能力与心理韧性。 
 
  教育的价值,不一定体现在即时的对等回报上,而可能融入孩子未来数十年面对人生的底气与从容。
 
  注:文中人物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