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过半,美国校园秋意渐浓。随着开学初的忙碌告一段落,生活逐渐回归平静的节奏——课堂、图书馆、宿舍三点一线。对于许多初到美国的性格内向的同学而言,有时可能会感到些许平淡或缺乏归属。你是否也希望找到一个能一起逛超市、能理解你安静性格的学习伙伴?
就读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流行病学专业的C学姐,作为一名已逐渐适应校园生活的同学,她将给我们分享一些在陌生环境中寻找节奏与归属感的经验,希望能为有类似情况的同学提供参考。
个人背景介绍
我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目前在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攻读流行病学硕士学位。
作为一名性格偏向安静的同学,我曾以为留学生活只是上课、写作业、偶尔与室友互相点外卖。但现实是,有时候会感到一种缺乏组织的无所适从,以及……平淡到有些无聊!
于是,我开始尝试以适合自己的方式融入社交环境。这不是一个关于“克服恐惧、勇敢突破”的故事,而是一套可供参考的、从零开始建立社交联系的经验总结。
① 合理利用新生适应周(Orientation)
新生适应周为性格安静的同学提供了自然的社交契机。在那段时间里,大多数人都处于重新适应环境的阶段,没有人确切知道你是外向还是内向——因为大家也都在尝试表现得友好和开放。
你只需尝试简单打开话题,例如:
-
“你也修统计方向吗?”
-
“哦,我也是!那你来自中国吗?真巧!”
这样,同专业、同背景的交流就开始了。
此时可以尝试进一步沟通(尤其适用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
可能这杯咖啡不一定真的实现,但这样的交流有助于你加入一些群组,之后无论是课程信息、作业讨论还是日常活动,你都能及时了解。
这种方式的重点在于:先加入,再以自己的节奏参与。
② 善用租房群组
不要忽视租房群的作用,它往往是结识生活伙伴的有效渠道。你可以在群里找到一起去超市的购物伙伴、一起放松的娱乐伙伴,或是共同面对租房问题的同伴。
在海外,租房问题常常能快速拉近陌生人之间的距离——无论是水电问题、网络状况还是其他生活琐事。
如果你发一条:“请问大家最近热水也不太稳定吗?”
很可能收到不少回复:“你也是?!”
由此,线上群聊可能转为线下交流,共同面对和解决问题后,彼此的距离也会自然拉近。
注:如果你租住的是独立房屋,社交压力可能相对较小,更享受独立空间。
③ 参与校园活动
学校举办的各类活动,如舞会、野餐、学术俱乐部、招聘会等,看似适合外向者,实际上也为内向同学提供了轻松的参与机会。
不妨调整心态:我不是为了社交而来,而是为了体验活动、获取信息。
这样想,压力会小很多。
-
参加野餐?可以享用免费餐点。
-
参加舞会?可以品尝饮料。
-
参加学术俱乐部?可以学习知识、了解信息。
有时你会在活动中遇到相似性格的人。例如,有一次我在角落浏览信息,旁边也有一位同学在做同样的事。我们相视一笑,她轻声说:“你也在‘躲避’吗?”
从那以后,我们成了活动中的“默契伙伴”,在大型场合互相陪伴。
内向者的默契往往无需多言,一个眼神就能识别同类。
④ 善用小组合作机会
不必将小组作业视为负担,它也可以是认识同学的契机。在共同讨论、分工、准备展示的过程中,你会自然接触到同组伙伴。
而且,你们有共同的目标——按时完成作业。
在协作过程中,可能会听到:
-
“我快写完了,但引用格式不太确定。”
-
“那我来整理排版吧。”
——这样的互动往往是友谊的开始。
展示结束后,可以尝试提议:
对方通常会很乐意。这样你们就从课程伙伴升级为生活伙伴。
友谊有时就像完成实验报告——先有分工,后有自愿的交流。
⑤ 适当与学长学姐/老师交流
最后一个建议是:多创造交流机会,哪怕从小问题开始。
即使没有特别复杂的问题,也可以尝试与学长学姐或老师聊几句日常或课程内容。
例如:
对方通常会耐心解答,你可以借此聊一些与课程或生活相关的话题。
渐渐地,你会发现自己对交流更加适应。
一开始,你可能会觉得是在“练习说话”,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互动会变得越来越自然。另外,与学长学姐保持良好互动也有助于你在专业圈内建立熟悉度。当在校园里再次相遇时,一个自然的招呼也能拉近距离。
经验小结
对于性格偏向安静的同学来说,社交不必追求成为人群焦点,而是逐步找到一两个能一起吃饭、能理解彼此节奏的伙伴。
请记住:你不需要彻底改变自己,只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交方式。
内向者往往具备深度联结、稳定支持和默契理解的能力。即使只是一起安静地晒太阳、不需多言的陪伴,也是一种温暖的友谊。
希望每一位性格安静的同学,都能在陌生的校园里,逐渐找到属于自己的小圈子,建立起新的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