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导读] 中西教育体制之间到底有何差异,为何吸引了那么多学生争先恐后远赴留洋?北大清华“状元门”事件、北京高考理科状元被拒事件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玄机?如何做一个理性的留学者?前途出国两位美国留学专家为你揭开谜底。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前途出国人物访谈,今天做客我们访谈间的是两位美国留学申请专家——前途出国美本一部经理李虹桥老师和前途出国美本二部经理卢巍老师,欢迎两位。
李虹桥:各位网友大家好。
卢巍:各位网友大家好。
北大清华“口水仗”折射中美教育差异
主持人:目前中国今年的高考录取工作已经接近尾声,而前一阶段围绕高考状元数目问题,中国最高的两个学府北大和清华不小心打起来了口水仗。两位老师都应该听说这件事情了,很有意思。北大说,除两成报考香港高校外,六成以上的高考状元是他们的,而清华说九成的理科状元和三成的文科状元都是他们的。两位老师对此有什么看法?
卢巍:我觉得其实在高考状元口水仗的这个背后,更多体现了中美教育之间录取标准上的一个差异。如果在中国是一个高考状元,肯定是北大清华的宠儿。但是虹桥老师也知道,如果是一个托福、SAT的满分,未必是美国名校的一个宠儿。所以在这样一个问题上,其实反映了中美教育在录取学生一个本质上的差异。同时来讲第二个方面,中国同学除了看重自己的优秀之外,他忽略了去思考美国大学需要的优秀的品质是什么。
第三个方面咱们中国人看重的是多而全,处处优秀,面面俱到。但是实际上美国大学在评判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过程当中,并不是看几百个闪光点,要这样的圣人。更多是在某一个领域、某一方面,你的兴趣是否是专注,在这样一个专业的领域当中你是否有所自己的建树,不知道虹桥老师有没有补充?
李虹桥:我觉得卢巍老师说得非常好,她对美国教育体制,特别是中美高等教育体制之间的一个差别,定义的非常清楚。我觉得像两个学校吵架的问题是很正常的事情,两个学校之间肯定比较关心自己哪一些方面比较领先。我觉得这个事情背后折射出来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的好学校太少了。我希望今后每年吵架的时候是十个学校,二十个学校来吵架,而不是两个学校来吵架。
即便在美国大学里面,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大家比较在乎自己所谓的一个ranking,每个大学都声称自己不太care那个USNEWS排名,其实每个大学都比较在乎这个排名。所以他们实际上每年有很多的数据,来证明自己的的确确实是很优秀的大学。所以这个事情大家要用常态来看,而不要报着一个侥幸的心理,或者一个看恶作剧的心理去看待它,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
中国教育更应该关注输出,关注状元以外的学生
主持人:虽然我们国家一再重申不要在高考状元上做文章,但是每年报纸上都会出现这个状元、那个状元。中国的学生比较注重“名校情结”,而这些学校又有“状元情结”。不过同时又有另外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曾经的这些高考状元在毕业之后,真正有所作为、大有成就的并不是很多。两位老师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卢巍:我觉得这个现象其实特别有意思。我记得曾经有一家媒体报道过,真正去调查过去十年的高考状元,在中国社会当中最终走出大学校园的时候,他对中国社会的一个贡献程度。事实上很多的高考状元在走出大学校园之后,甚至过了高考这一关的时候就默默无闻了。
我觉得中国每年有一千多万的高考生,咱们真正每年出现的高考状元是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但是中国教育真正思考的是99.9%的高中生,在经历这样一个高考,走入中国大学校园的过程当中,怎么样培养他们成为未来整个社会的一个优秀的社会群体,这个是值得咱们中国教育去思考的。虽然咱们每一年都在炒这个状元,但是事实上我觉得更多是我们应该关注这些状元后面的这些金字塔低端的学生,是不是能够在中国教育资源当中得到某一方面的优秀素质的提升,因为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不仅是靠着几个,或者几十个状元。更多是怎么样看剩下的那99.9%的学生,怎么样在每一个领域里面能够有他们的专长,这个我觉得是很重要的。
李虹桥:我同意卢巍老师的意见。因为一个国家的发展主要看的一个指标,就是全民高等教育普及的一个程度,这个普及的程度并不是仅仅用一个比例来体现,而要看一个质量的问题。所以我们只是关注这样的十几个人或二十几个人的命运,并不能折射出来中国高等教育的本身,能否给这个国家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动力的问题。我觉得对于这个教育行业而言,既要看输入又要看输出。可能总在输入上去比较的时候,比如说今年所有的高考状元到我这地方来,或者说我录取的学生分数高,证明你选拔的生源品质很高。但是是否有这样一个评判标准,看你输出的人的成就如何,我觉得这更是作为一个高等教育管理阶层,更应该看到的问题。
当然这些数据并不是很能完全地说明问题,比如说我们要看看这十几个人,他们的个案的情况,是不是有代表性,是不是这个社会给了他们更多的就业地位,给了他们更多的持续学习的机会,他们的个性如何等等。综合下来,综合考虑的时候才能下这个结论。如果只是因为这个事情去下一个结论,带有一个高分低能暗示的结论,我觉得这是非常不公平的,对这十几个人是非常不公平的。你一定要去看一看,他能够在高考体系中脱颖而出,说明他是非常强的人。我们经常断言,北大清华出来的学生真的素质高,说明高等体制是有效的,他的确在选拔人才方面或在某一个层面还是有效的。所以他们输入进这个学校的时候我觉得并不能说他们本身的能力和潜质是比较差的,他们一定是很强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暗示他们是高分低能这种状况,我觉得这跟个人的经历以及所处的环境是有很大关系的。
主持人:生源很重要,培养生源更重要对吧。
李虹桥:没错。
美国名校看重的是过程不是结果
主持人:讲到这,又要联系到前一阵北京高考理科状元被国外11所大学所拒的事情。中国的高校为了状元数目打架,而国外的高校却把我们的高考状元拒之门外,反差很大。两位老师又怎么看待这个情况?美国高校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学生?为什么他们会拒掉这个学生?是因为他不够优秀吗?
卢巍:我觉得最近把李泰伯被美国11所名校所拒这个事情炒得沸沸扬扬。包括我们看他的博客,包括看很多的网评,我觉得从整体上来讲,他的申请失败,并不是一个高考状元被拒一个简单的问题,更多的是对美国教育资源的不了解。
从这个学生本身来讲,因为不了解,所以他假定自己很优秀,所以他只是体现自己认为优秀的方方面面,就是刚才我们讲到的面面俱到。但是他真正忽略了美国大学希望看到的是哪些东西。美国大学申请录取学生,评判一个学生优秀不优秀的时候,它并不以高考是不是状元,或者托福、SAT满分还是不满分的这样一个情况,更多是看中一个学生是否有批判型的精神,包括这种分析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你在参与一个活动的过程中,你是不是真正用心地去做一个事情。因为美国看中的不是一个结果——最终是我们高考状元获得多少数学竞赛的奖牌和奖状、奖杯,更多是看你在参与活动当中,你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心理变化,思维方式的改变,包括你在能力潜能上的收获。
第二,我觉得李泰伯申请失败的背后,有可能是因为他自己本身在留学的道路上准备的比较仓促,因为他实际上是高二才开始做准备。这就又验证了中国的高考制度:现在咱们中国高考生,有很多高一高二比较顽皮,高三一奋发一努力,尤其是男孩子,在高考最后这一关一下子冲上去。但是实际上国外的教育更看重的是一个孩子过去三年到六年的成长过程,所以他很难像中国高考一样,近期努力一下就跃龙门。国外的这种教育更多看中你过去三年,六年长期坚持过程当中发展的方方面面的素质,我觉得也是从某种程度上体现的中美教育差别的问题。
主持人:虹桥老师怎么看?
文书中要有足够打动人的东西
李虹桥:我其实一直希望能够看一下李泰伯整个申请全部的文书,但是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所做的一些结论,可能是在我不了解他全部文书的情况下推测性的结论。在没有看到文书的情况下,我不能做出一个100%的技术上的判定,说他什么地方好,什么地方失败,失败在什么地方。但是我只能谈一个普遍的现象,这个时候他已经作为一个失败者,我们再去评论的话,我不想说太多,我只想说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今天上午刚刚做了一个讲座,讲座当中讲了这么一句话“我们看到中国学生申请的时候,我见到太多的证明自己很优秀的东西,每个中国同学都是很优秀的。但是在一百个中国同学里面,我是否能够发现一个人,他所给我的essay里面有能够打动我的,一种肃然起敬的人格的力量?没有。所以这是我们很多中国同学在申请的时候最欠缺的问题。后来我在博客上写了一篇文章,也是关于这个事情。但是我没有完完全全的讲这个事情。文章就叫《面对美国名校我们缺些什么》,那个里面讲了很多的东西。其实就像刚才卢巍老师说,你觉得你做了很多的事情,其实这些事情真正有价值的你没有体会到,或者你感觉到但你没有坚持下去。我觉得那是所有申请人需要考虑的问题。
主持人:我看了李老师的那篇博文,写得非常好,非常有激情。两件事情放在一起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了中西教育体制之间的差异。卢巍老师是中学生赴美留学的专家,曾经走访了很多私立中学,有寄宿也有走读,您觉得通过比较来看,中美中学教育体制之间有哪些差别?
美国中学并不以升入哈佛耶鲁为最终目标
卢巍:五月底的时候我代表新东方走访了美国22所中学,当时最大的一个感受,中美之间尤其是在中学教育上差异是非常大的。但是坦言之,中国的基础教育,尤其是在数理化的教育上,我个人认为还是要为中国人鼓掌。其实中国的基础教育是非常强的,只不过在中学教育体制上有几个方面的不同。第一点是教育人的理念不一样。我们在走访的当中,看到好多中学的标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咱们中国文化大革命时代的口号,但是从这些学校的教育宗旨上可以看到,它并不是以升入哈佛、耶鲁为最终的目标,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在平常的生活学习活动过程当中所体现出来的,就像虹桥老师提到的个人魅力和这种人格的东西。
另外教育的方法形式不一样。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咱们中国同学永远都是在一个教室上课,同一个教室当中遇到的也是同一个班的同学。但是美国教育讲究一个多样性,多样性体现在课堂的教学形式的灵活,包括同一个课堂上来自不同的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给学生创造了一种小社会的环境。咱们在中国的中学教育当中,更多的是以高考考上多少北大,考上多少清华,考上多少211重点大学,来评判这个学校的教育质量。但是事实上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美国在毕业生的录取梦校率上也会成为他们的评判指标,但那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他是看整个学生一年级可能有一百个人,有多少学生真正未来走进社会的时候,他可以成为这个社会上的人才。
我记得最典型的一个案例是菲利普斯安多弗是美国非常著名的一个中学。曾经咱们有一个北京四中的孩子考上了这个学校,最后写了一本书,就是从菲利普斯安多弗到哈佛,当时这本书在咱们中国炒的沸沸扬扬的,咱们中国家长都去拜读它,学生也去拜读它。因为中国人觉得这样一个走进哈佛的学生可能是最成功的。但是在菲利普斯安多弗校报上,它的校长发了一篇评论,他说,我不认为我的学生走进哈佛是菲利普斯安多弗的荣誉和光荣,我更多的认为是我在乎的从我中学走出来的几百个、几十个毕业生,未来在大学毕业以后他们走进社会的时候有多少人能够成为这个社会某个领域当中非常出色的人才。所以我觉得这就是在中美教育当中很有意思的一个东西,包括在美国你会看到很少有两个中学打架的,咱们今年有多少考上哈佛的,有多少考上耶鲁的,他们永远不会做这样一个数字的比较过程。
第三中美教育之间的差别是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同。咱们现在的中国教育尽管强调素质教育,但是由于中考和高考这样一个中国现行的考试制度没有办法改变的一个情况下,素质教育的背后还是迫使咱们中国学生是以预习、复习、考试、应试,然后辅之课外活动,加上课后的辅导,为了最终在中考和高考中得高分。在这样一个循环过程当中,其实某种程度上还是谋杀了部分孩子的创造性,一种潜能的发挥。因为没有办法,因为最终孩子面临的是中考能不能考上中国最优秀的高中,高考你能否考上最优秀的大学。这个跟虹桥老师刚才讲的息息相关,就是中国大学的教育资源,中国真正优秀的高中资源和咱们人口比例上这种匹配度上来讲其实还是远远不够的。如果真正所有人都能够走进相对比较好的高中也就不会存在今年现存的中考和高考的压力。
主持人:讲得非常好。卢巍老师刚才讲了中美中学教育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现在我想问一下虹桥老师,您是美国著名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的,而且专业研究的还是美国高等教育管理,在您看来,在大学教育培养方式上,中美之间到底有什么差别?
美国大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
李虹桥:这个很难用一句话、两句话说清楚,里面有很多点都是有不同之处的。比如说卢巍老师讲的美国高中看到的现象,高中学校很少去打架,美国高中的校长非常看中学生未来的成就,高中校长有很大的责任感。实际上,美国高中这种合作和竞争的关系是多样化的,其实是受美国高等教育的影响。美国整个教育体系是倒过来的,实际上是先有了美国高等教育大量发展,缺少生源,然后这些高等教育的机构甚至去帮助州组建高中系统,为他们自己提供生源。所以是大学带动高中的这样一个过程。刚才卢巍老师讲到了高中的特点,其实就是美国大学的特点,他们两个是一个样子的。
我觉得美国大学里面,有一点,它不是强调学生你学到多少知识,你会考试,他们考试不是这样子的,有的时候它给你一个paper,你可以看任何的东西,开卷考试。但是问题体现出来的逻辑很好玩,它不是一个人把东西都背下来,就证明他很强。他希望看到的是一个人对工具的处理能力。他是看你怎么解决问题,看你怎么用工具,你的思路是否清楚,你解决问题是否到位。我觉得这是他们教育和我们的教育比较大的一个区别。
第二个区别,我觉得美国的大学可能更注重学生批判的能力,他们有专门的课教学生怎么去批判它。上课的时候你会发现,我作为一个国际学生,有的时候和美国人一起上课,如果老师提问上周我们读了哪些东西的时候,我们都是很强的,老美可能答得没有我们多。但是老师说这个问题大家发表评论的时候,大家有什么问题的时候,这个时候中国学生发言的相对少了很多。美国人在这个方面长篇大论。为什么?因为他看任何事情首先是要想是真是假,他先画个问号,不是老师告诉我什么就接受什么。但是这种看似藐视权威的做法恰恰培养了他们每一个人独立的思考能力。而独立思考能力对一个社会太重要了。所以这个独立思考其实是美国社会的根本,缺少独立性,整个美国社会体制是无法形成的,所以在这样一个体制下,养成这样一个教育,教育反过来支持这样的体制,就这样往前走,往前走。所以中国的高等教育如果要和美国学习的话,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我觉得这是比较大的一个差异吧。
主持人:中国的学校一般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就接受什么。
李虹桥:现在中国的学校也在做改变,中国其实学得很快,他的大学里面也有学生参与到里面去。但是我希望越来越多的大学一个普遍性的现象,最后培养出一个有知识、有独立的批判精神、有真正自我人格的这样一群公民,我觉得这才是高等教育一个真正的目的和成果。
留学与否要因材施教
主持人:两位老师觉得哪种教育体制更适合中国学生的发展呢?
李虹桥:我觉得放在一起吧。我替卢巍老师说,卢巍老师的意思是说,你可以在中国读初中,再出去读高中读大学再回国。另外一个选择,我觉得是读高中再去读大学再回国。另一个读高中读大学再去读研究生,你甚至可以反过来,你可以到美国读大学,回中国读研究生。我觉得未来一切都是有可能的。
卢巍:我觉得更多的是因材施教,虹桥老师已经把我的想法说出来了。为什么是因材施教呢?我正好刚才碰到虹桥老师说的,在美国UCSD读完大学本科,现在在中国传媒大学在读研究生,以前可能不会有学生这样走,但是现在这样走也未尝不可,走得也非常成功。因为他在本科教育阶段接受美国刚才讲过的独立思考、自由的精神等等,再回到中国的大学去读硕士,其实他更多是中美结合,我觉得他未来更适合未来中国人才的发展。
刚才谈到什么样的孩子到底适合在中国发展,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到国外发展。我觉得比如说更多的是那种应试相对来讲比较强的。同时来讲,小孩子自己对自己未来的规划是极其明确的,并且对中国教育这样一些应试型的包括课外的一些活动,并不是十分抵触的孩子,我觉得他在中国的发展应该是非常好的。但是如果说,现在我们新东方碰到一些孩子发散性思维很强,又好动,可能相对来讲动手思考这个方面的能力相对比较强,可能不太愿意拘泥于这种整天考试,常年做作业做到十二点的孩子,我觉得某种程度上他可能适合走出去,在国外接受一个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现在中国的留学已经夸张到来咨询小学和初中。我觉得即便新东方现在做一些初中项目,其实我个人认为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在十三、四岁,十四、五岁这个年龄就走出国门。因为这个时候他们的性格、判断事物的能力方方面面不一定完全具备。但是在这个里面我觉得无论选择在中国发展,还是选择到国外发展都是要了解中国和国外教育的差异性的基础上,并且对自己的孩子做到一个真正客观的评判。比如说英文水平、性格、兴趣爱好方方面面做好评判之后我们再来做一个抉择。
围绕刚才的话题我想补充一点,其实咱们中国教育还有一个问题存在,可能某种程度上,大学与大学之间,高中与高中之间的差异性相对是比较小的。其实刚才虹桥老师谈到美国的中学教育其实是沿用大学的教育体系,我特别赞同。因为你看到中学也好、大学也好,其实讲究的这种多样性,不仅仅是体现在提供给学生的发展平台上,更多的是每一个中学、每一个大学,用中国的古话就是各自有各自的生存之道。他一定能够找到吸引学生某一个方面的特性,培养学生也有一定的自己的一个独到的方法。所以某种程度上他们之间的一种相互的PK,其实是不同层面、不同空间上的一种相互学习。我觉得从美国大学录取标准也可以看得出来,他并不是把咱们北京四中的学生全都搬到哈佛去,或者把菲利普斯安多弗的学生全部搬到哈佛。更多的是看你不管是来自于太原中学也好,还是其他的中学也好,它是各个不同领域当中一个最优秀的学生集合体。可能这是咱们中国大学未来需要做的一些调整,除了高考状元以外。包括咱们现在中国教育像虹桥老师说的,也在改变。包括现在校长推荐制,我觉得这就是某种程度上可能在高考分数之外我们体现看中学生综合方面能力素质的一个发展,向前发展的一步。
主持人:我觉得不管在什么阶段,初中、高中,还是大学,有机会的话,都应该到国外去看一看,因为毕竟两国之间的差异很大对不对?
卢巍:对,虹桥老师怎么看我不知道,但是未来90后,包括00后,10后,肯定大部分人都有一段留学经历,只不过这个留学经历是发生在初中、本科、硕士,还是博士这个阶段。
用留学的理念和眼光去培养和教育孩子
主持人:刚才两位老师讲了中西教育之间的差异,也就间接解释了现在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今年高考参加的人数相对去年又减少了74万人,而在这74万人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选择了出国留学。那么面对出国留学,我们应该抱着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应该怎么样对待出国留学这件事儿?是不是别人去我们也跟着去?
卢巍:这个我觉得,对于留学来讲,我始终秉承两点。第一用留学的理念和眼光去培养和教育自己的孩子,至于是不是留学,我觉得不是跟风型的。还是那句话,即便腰包很鼓,不一定所有人都适合走出去。第二看待留学是首先客观地评价自己,在客观的评价自己的基础上对外面的事物做充分的了解,然后达到一定的匹配度,只有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我们留学所带来的一个性价比才是最高的。不知道虹桥老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应该让更多优秀的孩子去留学
李虹桥:我觉得卢巍老师说的核心的一点还是因材施教。我觉得在整个留学出国潮过程中,其实更大的一个问题是未来中国会出现一个更大的教育不公平的问题,就是说发现资源会向一小部分人倾斜。可能这一部分90后、00后的话,更大的是富裕家庭的孩子,也就意味着他们会越来越占用这种教育资源,他们不仅占用国内的,也占用国外的。这是中国所要面临的未来从开始的时候形成一种阶层的东西越来越明显。
这个时候怎么处理这个问题?两个办法:一个是要全面快速地发展中国自己的高等教育体系,让我们有更多的北大清华,让我们的高等教育,哪怕用五十、一百年的时间,两百年的时间,也要把我们的大学做成与美国大学比肩的东西。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中国的高等教育资源还不足以支撑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还不足以去解决这个所谓的教育资源的不公平问题的时候,我觉得中国政府应该更开放一些,干脆支持中国的贫困高中生去资助他们去国外读书。为什么不呢?只要这个国家有足够的吸引力,他们早晚会回来。所以这是我希望看到的,我能看到的一个未来。希望将来我们所服务的学生,不仅仅是富裕家庭的孩子,更多的是富有才华的,同样有机会肩负民族使命的孩子,我觉得这应该是做留学咨询比较过瘾的一点吧。
主持人:让更多优秀的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那么如果学生想出国留学的话,应该怎样规划这件事情?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最后就请两位老师给我们总结一下。
留学要早学习、早规划、早考试、早申请
卢巍:我觉得是这样子。中国学生现在不管出去读本科,还是研究生也好,我觉得最精华的一个字就是“早”字——早学习、早规划、早考试、早申请。我们曾经在不同的媒体上讲过,中美之间大学的申请存在一个巨大的差异。因为中国的高考是同一天考试,同一天出分,同一天报志愿,恨不得同一天都录取。但是国外的大学无论是哪一个国家都是自主招生的权利。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有很多现在中国的家长都是在考虑等我的孩子高考考不上,或者等我的孩子没有考上211重点工程,我再退回来选择去留学。我觉得这个时候可能再去留学是有一点晚的。
所以我经常在说,两句话是需要咱们现在90后的家长或者今后的家长要注意的,一是用留学的理念培养我们自己的孩子,这个非常重要。因为无论你出国留学还是不出国留学,孩子在这样整个培养过程当中,他的能力、他的潜力其实相对来讲,都会比较开阔。第二个就是尽早地进入到英语学习的一个阶段。这种英语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以前有很多人学英语专业,咱们开玩笑地说以后在中国大学学英语专业的人会越来越少,除非他是要去研究英美文学,莎士比亚文学等等。为什么?因为英语已经成为90后或者00后在这个社会上立足最基本的工具,而这样一个工具也是他们出国留学迈出国门的时候,一个最基本的工具。而英语的学习它没有办法靠一个月、两个月这种短期培训起到一个骤然变化的。所以我觉得现在中国学生对托福、对SAT的一个狭隘定义,它仍然是一个用中国应试性的思维理念在去求得一个托福和SAT的高分。但是通过我们刚才和虹桥老师一起聊天的分享,美国大学在真正判断你SAT分数的背后,它只是指标之一,而不是全部。更多的是如果想在这样一个留学过程当中取得一个良好的成绩,你的语言永远是第一关。
而且我觉得美国大学对中国学生的录取标准也好,或者形式也好会越来越多样化。像美国大学真正面试的应该就是前十强,但是随着中国申请者的激增,包括美国大学希望在这样一个众多的申请者当中选拔出真正优秀的一个学生,这样的一个面试会越来越开放,真正需要咱们的同学凭借自己的个人魅力和一个流畅的英语去赢得美国大学的录取。所以事实上家长刚开始想让孩子留学的理念来临的时候,并不是孩子上高中的时候,更多的可能是孩子上初中的时候,延续到高中。初中是培养,高中是一个准备的过程。
李虹桥:我要补充的一句话,是按照卢巍老师的话去做没错。
主持人:好的,非常感谢两位老师接受这次访谈,相信各位网友听了以后肯定大有收获。今天我们的访谈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李虹桥:谢谢。
卢巍:谢谢。
如有美国本科留学问题,欢迎发送邮件。李虹桥老师邮箱:lihongqiao@xdf.cn
如有美国中学留学问题,欢迎发送邮件。卢巍老师邮箱:luwei3@xdf.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