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助力L同学斩获耶鲁芝加哥安娜堡康奈尔杜克统计学offer
- 原创
背景介绍
申请难点
留学规划与提升
在软性背景方面,学生参与了两个数学建模比赛,分获全国一等奖和二等奖,完成了一个关于汽车保险公平性分析的大学生科创项目。大三暑假去UCLA上了夏校,还得到了UCLA教授的推荐信。在大四阶段选拔进入中科院大学,跟随某教授做生物统计研究,并且还有不错的进展。
学生的软硬件条件在硕士申请者中算是佼佼者,最终的结果也还算不错。但是对于申请博士而言,研究背景还是有些欠缺,除了中科院的项目不错之外,其他的几个研究不论是在深度,广度,还是整体含金量上,都不算特别突出。加上今年申请遇上大年,竞争异常激烈,导致最终博士申请结果很不理想。
所以硕博混申的学生一定要在大一大二就开始准备整体的软背景规划,一定不能把规划时间往后推。
院校解读
留学方案
案例分析
在头脑风暴中,我们就发现学生的硬件条件和准备工作都非常不错,几乎不需要我们再做过多指导,只需要跟上计划,保持节奏就好。学生的主要问题集中在软背景方面,因为主要目标是申请博士,需要强大的科研经历做支撑,我们就建议学生多参与专业课题研究。
根据这个思路,学生主要做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是申请UCLA的CSST(Cross-disciplinary Scholar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暑期科研项目。但是最终因为招收数学专业学生人数有限,没能通过面试。只能退而求其次参加了UCLA的夏校,完成了Introduction to Statistical Programming with R 和Linear Model两门课。因为学生沟通能力不错,后面拿到了UCLA一位授课老师的推荐信。
第二是在大四进入中科院大学做交换研究,其中参与的基因测序的生物统计研究项目是学生背景经历中最为出色的部分。上的几门研究生水平专业课程也为学生学术背景增色不少。作为所在科研项目 唯 一 的本科生,学生的工作也得到了负责人教授的认可,推荐信中不吝褒奖之词。加上教授本身是UC-Berkeley的博士毕业,中科院研究员,推荐信应该还算不错。
劣势如上所述,主要体现在科研经历稍显不足。于是我们选择了用科研热情弥补科研经历的方式来突出学生。在文书开篇第一段,我们选择了讲述一段学生在科研中遭遇瓶颈,而又锲而不舍的小故事来highlight passion。在后续的经历部分,也更多的放在了展现对于科研的热忱,利用身边资源孜孜探索,乐此不疲的状态,并且加入了一些个人的思考和对于不足的反思。希望借此曲线救国,打动招生官。
博士的申请还是要看套磁。在整个申请过程中,我们做了3-4遍套磁,每个院校基本集中在1-2个教授,并没有采用广撒网的方式。在写每一封套磁信的过程中,也让学生多了解目标教授的研究和论文,做到能够深入探讨。但是因为学生实在是太忙了,我们没有精力让学生针对教授提出特别有深度的见解,最终套磁结果不是很理想。收到的回复大多也都是欢迎来信,鼓励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