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很多人,对通识教育存在误解,由此就会产生困惑。
实际上,如果能在世界,级一,流名校获得通识教育的机会,将会是一生的财富。
一、通识教育有没有用
当然——有用!!
为什么名校要开展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作用在于:
1、完善知识结构,打好基本功
名校生不缺学习能力,如果你让名校生三年钻研一门技术,那么ta大概率可以成为这个行业的高手。这也是一,流学校敢于开展通识教育的底气。
学生毕业后,经过一番通识教育的熏陶,学习能力只会更强,至少可以混得不差。名校生缺的是——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这样的一种知识体系,可以形成让人腾飞的基础。通识教育就像金庸小说里的「九阳神功」,先把内功、基本功练好,你再学乾坤大挪移这些招式,就会快很多。
一旦踏入社会工作,个人在专业领域会越来越专精,完整的知识结构、整体性的视野不容易养成。通识教育的底蕴,将会随着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挥出更大的效用来。
2、认识自己
很多名校生其实是还处于人生的探索期。那么,各种通识教育课程可以让学生更多的接触和了解,从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研究兴趣,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热爱所在。
3、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因为现在想要对一个问题形成深层次的认知,往往需要复杂性思维、跨学科视野,比如全球化和逆全球化、比如内卷现象。
你可以选择请教别人,但别人的终究是别人的。知识的传递往往无法一蹴而就,瞬间达成。当你有了较好的通识底子,你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效率就会高于大多数人。
4、培养领,袖气质
名校生毕业后,很多会成为各自领域的精英、领导,者。名校不是培养技术人员,因为这个职业院校也可以做到这一点。
名校的一大教育目的是让学生具备全球视野,跨学科的视野,接触到宏大辉煌的历史文明,产生一种人类共同体意识,并具有共情力、协作意识和组织能力,更有能力去解决社会的重大问题。让学生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投以更多的关注,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引领社会的创新发展、健康发展。
5、让人更幸福
通识教育的核心目的,不仅可让人更加优秀,还可以让人变得更加有趣,拥有幸福的能力。
罗素说: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通识教育可以让人接受人文、艺术等领域的熏陶,可以让人养成一种开放的心智模式,让人愿意去接触和学习新事物。这样的一种人文视野的拓展、自由活泼的心智,会让人更容易拥有幸福的生活。
正式因为可以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培养领,袖气质、打好基本功,所以通识教育可以化解专业教育的弊端。专业教育往往带来的是狭隘的兴趣,只关注个人的一亩三分地,成就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社会议题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二、通识教育为什么容易引起误解?
通识教育是否浪费时间,取决于教师怎么教。
一般来说,优质的通识教育要满足几个条件:
1、小班教学(适合圆桌讨论)
2、讨论式教学(离不开小班教学模式)
3、教师具备跨学科视野(善于引导学生讨论)
4、学校学科体系较为齐全(学生想了解什么领域的知识,都容易找到相应的课程和教师)
通识教育不是学很多不同学科的知识,而是能够围绕很重要的复杂性topic(比如全球变暖、内卷现象等),进行跨学科的思考。这种思考习惯,往往需要通过交流讨论的方式来获得。
仅凭以上条件,国内大多数通识教育就不够优质。
在通识教育领域,好的教师资源,是稀缺的。
简单来讲,通识教育的理念是很好的,只是教育质量上确实参差不齐、不尽如人意。
而且,通识教育确实很难立即奏效,其教育效果,可能要若干年后,在那些社会精英身上,才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呈现。
通识教育给我们的最大影响之一,在于其培养了我们的通识意识、通识素养,我们不会陷入「专业主义」的流弊之中。比如在我们往后的工作生活中,我们会更有意识的培养「跨学科视野」,更高效去解决各种复杂的问题。
耶鲁大学前校长理查德·莱文曾说:“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