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通知,印发《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文件指出,相关部门需完善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优化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搭建全国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健全全国统一的社保公共服务平台,并全面取消就业地参保的户籍限制,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
各地区不得在户籍、地域、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方面设置阻碍人才流动的政策性障碍,以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
1. 关于取消参保户籍限制,各方观点如何?
据第一财经去年8月的报道,我国流动人口已达3.7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让这部分人群能够在工作地和居住地参加社会保险,享受平等的公共服务,是推动劳动力流动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关键举措。
在第二十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的社保制度,全面取消就业地参保的户籍限制,并优化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
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孙永勇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中国有大量流动人口不在户籍所在地就业,参保应与就业挂钩,而非户籍。这有利于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和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秘书长房连泉向《每日经济新闻》指出,全面取消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一方面有助于保障灵活就业人员和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权益;另一方面,将直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填补现有体系的覆盖缺口。
2. 取消限制带来哪些益处?
首先,社会保障更加公平。我国有大量流动人口不在户籍所在地就业,取消户籍限制后,无论户籍所在地是哪里,都能在就业城市享受与本地户籍劳动者相同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保待遇。这对于数以亿计的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群体至关重要。过去,户籍限制导致的社保缺失,让他们在面对生活不确定性时更加焦虑。未来,他们的权益将得到更平等的保障。
以北京为例,根据2024年8月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文件,北京市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需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具有本市户籍;二是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三是未在用人单位参加社会保险。这意味着,非北京户籍人员无法在京缴纳社保,进而影响其在京使用医保就医、购房、购车等权益。
其次,参保流程更加便捷。过去,外来务工人员参保常需在户籍地和就业地之间往返奔波,开具各类复杂证明,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甚至因手续繁琐而放弃参保。如今,取消户籍限制,减少了时间和精力成本,提高了参保积极性和便捷性,避免了因异地参保困难导致的社保缺失问题。
最后,人才流动更加自由。除了取消参保户籍限制,官方还明确,各地区不得在户籍、地域、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方面设置阻碍人才流动的政策性障碍。这意味着,未来劳动者可根据市场需求和个人意愿更自由地选择就业地点,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升劳动力市场效率。这不仅有利于劳动者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工作,也有助于企业更容易地招揽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