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留学圈像是经历了一场「基因突变」。曾经最火的英美开始降温,而昔日的「保底」目的地香港,却意外爆火。QS排名上涨,学费只有英美的1/3,成了「性价比之星」。
但真正的巨变还不止于此,热度背后,是「断崖式」增加的难度。数据显示,2023年内地生赴港就读人数同比激增32%,超6万人涌入,而最头部的港大,对非本地生的录取率已低于6%。而对于无数以为靠高分就能挤进这道窄门的学生来说,更凉的是今年港校录取又来了一记重锤——
上海某所国际高中披露,全校被港大录取的学生中,97.8%来自IB体系,A-Level仅有个位数。
为什么港校变了这么多?
「如果说,作为英美保底,只能等待被选择的香港留学是1.0版本,那么主动拉高门槛,用激烈竞争挑选申请人,渐渐拥有自己独特偏好的港校,早已来到了2.0版本的深水区,只是很多家长还没意识到」
「大概在19年、20年,“”口罩“”叠加政策收紧,让很多原本目标英美的家庭瞬间失去了方向感。而此时,地理位置近、文化同源、环境相对稳定的香港,突然吸引了所有目光。」
香港留学热潮,是一场由「黑天鹅」现象引发的漫长风暴。这让港校意外地收获了一批原本可以进入藤校牛剑的优质生源,如同在退潮的海滩上捡到了珍珠。而当时,港大官方甚至只要求A Level 3个A。「特别好的一批生源让港校尝到了甜头,他们发现原来国际课程体系的学生,其学术能力和潜力完全不输传统渠道的尖子生」。这意外的收获,让思路活络的港校猛然觉醒,自己完全有底气在全球争夺人才,录取要求也开始水涨船高。
经济「寒意」让留学圈也刮起了「消费降级」风。「香港的画像太完美了,学费够得着,名校光环够亮,也更有确定性,于是它又一次抓住了风口。申请池的生源质量和数量,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这也预示着,香港留学正式进入主动布局、精挑细选、重塑规则的2.0时代。
一方面,释放扩招信号,非本地生比例提到50%,吸引更多优质人才;
另一方面,悄然拉高门槛筛选「意中人」,如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临时身份证政策调整」,就是一个明显信号。
更重要的是,经历过申请材料造假风波的震荡后,港校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含金量审核空前严格。尤其近乎猖獗的A Level泄题等丑闻,让港校的信任度降低。「去年,那些挂靠机构或不知名学校的A-Level学生几乎颗粒无收,港校不再轻易相信那张纸上的分数了」
港校开始偏爱IB学生那么,在香港留学的2.0时代,申请策略又有什么变化呢?
1、生源结构大换血:IB崛起,A Level看「出身」「去年港大很大一波波offer几乎都发给了IB学生」
在A Level信任度下降时,IB因其全球统一的严格评估和全人发展理念,更能体学术能力,也赢得港校的青睐。而A Level体系,则出现一个新的趋势:像哈佛一样,港校开始拥有自己的「Feeder School」(偏好生源校)名单,更倾向于从那些历史悠久、管理严格、生源质量稳定、过往输送记录良好的「信誉校」中挑选学生。
「如果一个学校连续几年都没有学生被港校录取,那被录取的概率可能就要打个问号」,这意味着,申请规划的节点,必须提前到初中到高中的择校。「这也是从9年级之前就开始帮学生探索兴趣的原因,我们要在国际课程体系和高中的‘信誉分’这些关键节点上,提供前瞻性的布局,帮家庭做对选择」
2、录取逻辑,正从「英式」纯学术到「英美融合」「英国的UCAS系统核心就是成绩,活动基本没地方填。
但港校的网申系统独立,像港中大、港科大,都有专门的模块让你详细描述活动、收获和反思」。
这个看似微小的差别,是港校录取逻辑转向的明确信号,他们要的不仅是成绩单,更是成绩单背后那个活生生的人。港校正在融合英美特点,不仅看学术,也对活动提出要求,看这些经历如何塑造了你,展现了你的思考深度、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专业的契合度。 「港校希望看到一个会思考、有故事的灵魂,而不只是罗列奖项的清单」
申请港校的两种新画像「大家申请港校的心态也变了,大多数都会同时申请英国」。这听起来只是多做一个选择,却是一个巨大的痛点,因为联申绝不是简单的叠加。英国申请重学术,一篇文书打天下;
香港各校每所学校都有独立系统,既看「全人」,又要针对性写Why School。
联申就是一道1+1必须大于2的「统筹规划数学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平衡两个体系的文书逻辑?如何规划活动,既能满足香港的「综合」,又不耽误英国的「专精」
随着港大门槛加高,现在的英港联申甚至衍生出了两种新画像
。一类是拿港校对冲牛剑G5风险的学霸。「他们申香港的心态往往是,如果我最想去的G5没录,或者‘保底’的UCL不稳,那么港大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替代选项」。这类尖子生的核心策略,在于「增效」与「降维」。英国文书强调学术的纵深挖掘,体现扎实的学术基础;香港则要把活动描述得真实独特又出彩,就要打造一个两者兼得的「联申定制申请包」。 文书上,巧妙调整英国文书的叙事角度,补充更合港校胃口的多元活动经历,尤其是体现领导力、社会责任感、跨文化沟通能力等。要提前训练港校特有的Kira面试。「要让港校招生官感受到,你不是‘海投’,而是真的‘看上’了我们」
另一类孩子,则是把港校作为最大目标,英国大学反成保底。这部分家庭,港大可能就是心中的No.1,甚至觉得比UCL还好。他们选择联申英国,更多是出于风险管理的考虑,把英国当作Plan B。对于这类的学生,联申策略则侧重于「反哺」与「协同」。更早、更全面地规划活动,如与专业相关的实习、有深度的社区服务、展现领导力的社团经历等,既满足港校要求,又能丰富英国PS内容。
专业选择上更需深思熟虑,选择哪个主场,不是看排名,而是看孩子未来的路想怎么走。「比如商科,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资源得天独厚。但想深耕尖端科研的工科,香港的产业基础可能不如英国的老牌工科强校,比如曼大、帝国理工」。
香港留学不再只是分数通关战港校时不时放出扩招信号,又频繁拉高招生门槛,让很多家庭在希望和焦虑间反复横跳,既怕错过机会,又怕惨遭「全聚德」
留学规划其实像一门严肃的学术课题,每一个规划师永远在搜集最前沿、最新鲜、最全面的信息:录取政策的微调、不同体系生源的微妙变化、各专业细微的录取偏好、乃至大学对高中的偏好…才能在A计划失控时,为你准备好那个能力挽狂澜的B计划」。
香港留学的2.0 时代,早已不是单靠分数就能通关的游戏。港校的规则还在变,信息差的鸿沟也在扩大。过去「随手一申就中了」的幸运儿越来越少,谁能更早、更准地把握信息,更深刻地理解规则,谁就更有可能在变局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优解。留学这场仗,打的不仅是信息战,更是认知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