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今年港校的审理节奏普遍加快,10月已经到了密集发面邀、推研甚至offer的时间了。
很多同学看到网络案例不禁焦虑起来:为什么别人的条件看上去没我好,已经拿到了面邀或者offer,而我还毫无动静?
那我们在假设网络案例为真的前提下(实际有大量的假案例),分析一下原因。
首先,也是最表层的,就是哪怕同为985/211/双非,认可度却有很大的差异。
这个很好理解,比如申请CS,EE类项目,杭电作为双非,可能比一般211还受欢迎;
再比如申法学,华东政法作为双非,认可度也是明显高于普通211的。
哪怕同为985,认可度的差异也非常大。
比如我之前写文分析过的,我们的绩点不到3.0的学生如果能拿到港三的offer,那么本科一般是清北华五人,其它985是很难的。
第二个原因,是各校打分制度的差异。
有的学校,给分很严,比如上财,绩点3.4就已经算是中高分段选手了;
还有的学校,打分很松,88分遍地走。
这也是为什么,港校越来越看重专业排名。
第三个原因,同校竞争。
这又要分两方面来看。
一方面,不同学校的考研免笔试的名额比例不一样。
考研免笔试的名额比例高、考研免笔试出路好的学校,出来申港校的学生,绩点普遍低;
反之,考研免笔试出路不佳的学校,会有很多高分同学在同校竞争。
同校竞争是指,哪怕招生老师知道某个学校的生源质量高,也得雨露均沾,不能从同一所高校录取过多的学生。
甚至,如果我们把时间线拉长,会发现一个项目每年在某个学校录取的人数,大致是稳定的。
这也是为什么虽然都说提前批是神仙打架,但依然会有同校相对低分的同学在提前批拿到了offer,相对高分的同学在首批却没拿到的情况。
这还只是从绩点这个单一维度来看,如果叠加上雅思、实习、科研、文书,变量当然就更多了。
还有很多学生喜欢参考同校学长学姐的案例,这在今年恐怕也要失效了。有部分项目门槛上涨还是很明显的。
哪怕是同一个学生,也有去年拿了offer没去,今年再申被拒的。更何况,学长学姐的软背景,你没办法了解得那么清楚。
所以,如果有条件看上去不如你的申请者拿到offer,不要自信地以为自己的offer迟早会到。
其实更重要的是看时间线:如果在你之后申请的学生都已经有了进展,一方面可以写邮件去询问,另一方面也要开始Plan B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