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本质:不止于审美,更是文明的解码工具
港大艺术史硕士项目(MAAH)首先要厘清一个核心认知:艺术史绝非单纯的艺术鉴赏或批评。正如项目定义所言,这一学科的本质是在历史语境中探究视觉媒介的意义与功能,教会学习者通过图像解码历史、社会、政治与文化的深层逻辑。这种 "视觉素养" 的培养,要求学习者不仅熟悉重大历史时期与事件,更需掌握严谨的历史研究方法 —— 这也是项目对申请者的核心期待。
与侧重艺术市场运作或纯策展实践的项目不同,MAAH 始终以学术研究为核心,策展技能训练仅作为博物馆、画廊工作的基础能力融入课程体系,而非核心目标。这种定位使其成为衔接学术深造与艺术行业实践的独特桥梁。
二、项目特色:香港专注于艺术史的硕士课程
作为香港地区专注于艺术史的硕士项目,MAAH 自 2019 年启动以来便以高学术标准立足,其核心优势体现在三方面:
- 优质师资与小班教学:由 9 位拥有国际知名大学博士学位的全职教授领衔,辅以行业资深人士担任导师,每年仅招收最多 20 名学生,确保每位学生能获得深度学术指导。例如研究中国与南亚艺术建筑的韩若兰(Roslyn Lee Hammers)荣誉副教授等学者,为课程注入多元研究视角。
 
- 中西交汇的学术视角:依托香港的地理优势,课程既深耕中国及亚洲艺术史,也系统覆盖欧洲从中世纪到当代的艺术发展,尤其侧重跨文化交流研究(如丝绸之路艺术、殖民与后殖民视觉文化)。
 
- 理论与实践的平衡:虽以学术研究为核心,但课程包含艺术材料分析、展览实践等模块,并提供博物馆实习机会,形成 "理论 - 实践" 闭环。
 
三、课程架构:60 学分构筑学术硬实力
项目为 1 年制全日制,总计 60 学分,由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与毕业论文三部分构成,全程以英语授课,评估方式为 100% 课程作业(无笔试):
(一)必修课程(3 门核心,奠定研究基础)
- 《艺术史:目标、方法与写作》:系统讲授形式主义、图像学、后殖民理论等核心方法论,聚焦学术写作能力培养,为毕业论文铺路;
 
- 《艺术史:材料、技术与收藏》:结合现场考察,解析艺术媒材特性、展览策划逻辑与收藏机制,强化策展视野;
 
- 《论文写作工作坊》:专项训练批判思维与学术规范,是开展独立研究的前置准备。
 
(二)选修课程(3 门组合,适配个性化需求)
需选择 2 门 9 学分硕士课程与 1 门 6 学分本科高年级课程,主题涵盖亚洲艺术、性别与艺术、数字艺术、粤港澳大湾区艺术等,可根据学术兴趣或职业规划灵活组合。
(三)毕业论文(12 学分,检验研究能力)
在领域资深人士指导下,完成 10,000 字原创性论文。导师团队不仅包括校内教授,也涵盖艺术行业资深从业者,研究兼具学术深度与现实关联。
值得注意的是,项目 workload 堪比全职工作,需投入大量时间进行文献研读、独立研究与写作,对学习者的学术耐力提出较高要求。
四、申请关键信息:2026/27 学年重要节点与要求
(一)时间安排
- 申请开放:2025 年 10 月 2 日
 
- 截止时间:
 
- 一轮:2025 年 12 月 31 日正午(GMT+8)
 
- 二轮:2026 年 3 月 2 日正午(GMT+8)
 
- 三轮:2026 年 5 月 4 日正午(GMT+8)
 
- 项目协调人:Elisabeth B. DRAGO(可通过官网获取进一步咨询)
 
(二)核心申请要求
- 学历背景:不严格限制本科专业,但优先考虑艺术史相关学位持有者或具备丰富艺术领域经历者;
 
- 其他材料:需提交学术成绩单、个人陈述(凸显研究兴趣与学术潜力)、推荐信等,部分申请者可能需参加面试。
 
(三)费用与回报
- 学费:26 万港币(2026/27 学年参考价);
 
- 职业出口:毕业生多进入学术界(攻读博士)、博物馆 / 画廊、文化媒体、艺术非营利机构等领域,成为艺术行业的中坚力量。
 
五、适合人群:谁该选择这个项目?
如果你符合以下画像,MAAH 或许是理想选择:
- 计划攻读艺术史博士,需夯实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
 
- 希望进入博物馆、艺术机构从事研究型工作,而非单纯的展览执行;
 
- 对跨文化艺术交流(尤其是亚洲与西方的视觉互动)有浓厚研究兴趣;
 
- 能适应高强度阅读与写作,愿意以学术态度探索艺术的历史价值。
 
正如港大艺术史系主任 Yeewan Koon 博士所言,这个项目只是艺术史学科发展的新起点,但对于真正热爱视觉文明研究的人而言,却是通往专业深度的关键阶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