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称为“敏感”的年代,批评的焦点往往集中在外部,传统权力结构的审视如同一道道不容置疑的洪钟,敲打着时代的脊梁。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文化战争”的硝烟逐渐渗透到书页之间,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浮现:批评的声音不再主要来自右翼的审慎与保守,而是更多地从左翼涌出。康奈尔大学(2025年USNews美国大学排名:11)Adam Szetela博士的研究揭示了这一出版界版图的微妙变化。
Szetela的研究指出,左翼内部存在一种“内卷化”现象,即“在原地进行圆形射击”。这种自我审视与批判,虽然在追求进步与解放的旗帜下展开,却可能演变为一种内部的消耗,表现为对自身边界的过度敏感。相比之下,右翼在推动其议程时往往表现出更高程度的统一行动。当左翼阵营将过多精力集中于内部的细微差异与潜在“过失”时,是否也在无形中削弱了其向外发声的力量?
这一转变的根源是什么?它将对文学与思想的未来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将深入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探讨社交媒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审视“文化战争”如何渗透到书页的每一个角落,并探讨在追求多元与包容的过程中,是否无意中筑起了新的围墙。通过从社交媒体的影响力、多元化叙事中的内部挑战,以及历史视角下的审查演变等多维度分析,本文将勾勒出当代出版业批评声浪转变的全貌,并探讨其在更广泛的社会文化语境下的意义。
社交媒体重塑文学批评:BookTok现象与多平台影响
社交媒体的兴起,以前 所 未 有 的力量重塑了文学版图,尤其是在批评与出版趋势的交汇处。TikTok上的BookTok社区是这一变革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正如Paige Hahn在其评论中所指出的,这一由算法驱动的虚拟空间不仅极大地扩展了人们的阅读视野,还深刻影响了文学消费的方式,甚至重塑了人们对文学价值的评判标准。BookTok的流行为图书的普及注入了新的活力,许多曾经默默无闻的作品得以在指尖的滑动中获得新生。然而,这种普及并非完全均衡,它更倾向于某些特定的叙事模式,例如“Enemies-to-lovers”(欢喜冤家)这类易于消化且充满戏剧张力的情节,更容易在平台上引发病毒式传播。
Hahn的观察表明,BookTok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催生了对类型化、公式化叙事的过度依赖,这或许会挤压那些更具实验性、更少“爆款”潜力的作品的空间。然而,BookTok在推广多元化作者与作品方面的积极作用也不容忽视。它为来自不同背景、拥有独特声音的创作者提供了一个相对扁平化的展示平台,让更多边缘化的声音得以被听见。例如,Hahn提到的Donna Tartt和R. F. Kuang,正是通过BookTok被更多读者发现。这种由下而上的影响力,尤其是在后YQ时代,为因YQ而陷入困境的实体书店带来了生机。根据Bookseller.com的数据,BookTok驱动的销售额增长已达7.6亿美元,这无疑为出版业注入了新的动力。
然而,社交媒体的算法逻辑也可能将用户推入“回音室效应”的漩涡。个性化的信息流虽然带来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亲切感,却也可能使用户与那些不那么“契合”的观点和作者擦肩而过。Hahn提到的“文化匹配”现象,即用户倾向于接触和喜爱与自身背景相似的创作者和内容,正是这一效应的体现。不过,Hahn也指出,BookTok用户中积极推广多元化故事的另一面值得关注。普通消费者,而非仅仅是出版商或评论家,在分享书籍时,往往基于真实的连接感和共鸣,这为打破算法的藩篱、引入更广阔的视野提供了可能。
展望2025年,BookTok和Bookstagram等平台的影响力将持续渗透出版业的未来。网红营销的地位愈发稳固,成为连接作者、出版商与读者的重要桥梁。然而,平台本身的不确定性,例如TikTok禁令的潜在风险,促使内容创作者采取多平台发展的策略,以规避风险。在这一过程中,“社区建设”的价值日益凸显,超越了单纯的“粉丝数量”。一个真正忠诚、活跃且参与度高的社群,才是内容创作者最宝贵的财富,它象征着一种更深层、更持久的连接,而非转瞬即逝的流量。这种从“我”到“我们”的转变,不仅重塑了作者与读者的互动模式,也为文学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更为包容的底色。
多元化叙事与内部挑战:出版业的“文化战争”与审查困境
出版界在拥抱“多元化”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挑战,包括刻板印象、标签化以及难以言说的恐惧。正如Thomas Gebremedhin所指出的,当出版界热衷于强调“多元化”时,有色人种编辑的专业能力与作品的复杂性,往往被简化为身份的符号。他们被推到了舞台中央,成为“身份”的代表,而非其思想与才华的承载者。媒体对多元化议题的过度关注,也容易陷入“过度简化”与“标签化”的困境,如同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只描绘出其中一两抹最鲜艳的颜色,而忽略了整体的意境与深度。
与此同时,Adam Szetela在其著作中揭示了“文学觉醒主义”中的一些“过激”现象。敏感读者行业的兴起,其初衷或许是为了让作品更加完善,但当“道德契约”被奉为圭臬,作者的个人行为被置于放大镜下严苛审视,甚至影响其作品的命运时,文学创作的边界在哪里?Szetela的研究深入分析了出版业的肌理,指出在日益增长的审查压力下,一种普遍的恐惧与自我审查正在蔓延。这种恐惧让创作者和出版者在落笔之前,不得不三思而后行,生怕一个不慎便引火烧身。
当代文学批评的焦点也发生了显著转移。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道德审查”范畴,而是更多地围绕“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和“不敏感”等指控展开。这些指控在社交媒体的放大镜下,迅速蔓延,引发一场又一场的“文化战争”。每一次的声讨与抵制,都伴随着社交媒体上的无数评论与转发,将个别的争议迅速升级为群体性事件。然而,在这场关于身份与代表性的激烈辩论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维度——“阶级差异”——却常常被忽略。人们热衷于探讨作者与作品的身份标签,却鲜少触及隐藏在身份背后的经济与社会地位差异,而这些差异往往是塑造个体经验与创作视角的重要因素。
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与出版商不仅要承受经济上的压力,还要面对声誉上的巨大风险。一时的失言或一次被误读的表达,都可能成为导火索,引发足以摧毁职业生涯的公关危机。因此,批评者们呼吁社交媒体平台承担更多责任,改进其运作机制,以减少不实、恶意或未经充分考量的评论,避免对文学生态造成不必要的损害。在这一背景下,#BookTok等现象,以其强大的影响力,推动了YA(Young Adult)文学的发展,但也将其置于审查争议的风口浪尖。年轻读者与创作者在网络世界中,既享受着的互动与连接,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言论考验。
历史视角下的审查:从传统禁书到当代“零容忍”
在审视出版界面临的挑战时,有必要回溯历史,理解那些塑造了当下思考方式的印记。审查制度在美国的历史中并非陌生概念。从早期对宗教异端和政治异见的严苛压制,到1950年代“麦卡锡主义”对所谓“颠覆性”内容的疯狂围剿,再到Comstock法案对“淫秽”材料的无情限制,每一次审查都如同在思想的土壤上投下阴影,试图遏制那些被视为“危险”或“不洁”的种子。PEN America的报告揭示了一个令人忧虑的现实:近年来,美国学校系统中的图书禁令呈爆炸式增长,尤其是在2023年-2024学年,这一趋势更加显著。被禁止的书籍不成比例地集中于描绘有色人种和LGBTQ+群体,或触及性主题和现实生活议题的作品。
佛罗里达州和爱荷华州等地新出台的立法,进一步加剧了图书禁令的增长。这些立法以各种名目为审查提供了合法外衣。此外,“软性审查”的形式也日益泛滥,例如选择性剔除某些书籍或取消作者的公开活动,这些隐蔽的手段同样能达到禁绝思想的目的。当我们将如今对“气候变化”、“种族正义”和“性别认同”等敏感话题的审查,与历史上对“异见”、“进步思想”和“自由阅读”的限制进行对比时,会发现那股熟悉的压抑气息并未消散,而是以更隐蔽、更狡猾的方式重新笼罩着我们。
美国海岸警卫队学院审查“气候变化”术语的案例,进一步凸显了这一问题。在政治压力下,教育机构对科学术语进行“阉割”,将“气候变化”从课程中移除,这无异于对科学真理的亵渎。正如科学教育professor所言,审查术语就是在审查根本概念,阻碍学生批判性地评估信息的能力。学习气象学或海洋学,若绕开“气候变化”这一核心议题,无异于建造高楼却忽视其框架。
再看“Young Adult Literature”(青少年文学)的演变。这一领域原本充满活力,探索未知,关照青少年的心灵成长。从早期对青少年身份认同的初步探索,到如今涵盖更为广泛、复杂的社会议题,它已成为连接青少年与现实世界的重要桥梁。然而,正因为如此,它也成为了审查争议的焦点。那些勇于触碰禁忌、直面现实的作品,往往首当其冲。维护“阅读自由”,便是维护思想的自由,是维护我们探索世界、认识自我的权利。正如古语所云:“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阻碍他人拾级而上,便是扼杀文明的脉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