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团队里的男同事闲聊,他提起十一期间的温哥华之行 —— 原本是趁假期去放松旅游,却特意抽了大半天时间绕到 UBC,去见了我们之前帮忙申请成功的学生。同事没带复杂的设备,就用手机随手拍了段视频:镜头里的孩子站在UBC校园的喷泉旁边,手机里还显示着这学期的schedule课程表,笑着跟他说最近小组作业的趣事,连说到 “实验报告差点赶不上截止日期” 时,语气里都带着点轻松的调侃,完全是适应了海外生活的模样。
这周在国内的教育展,我见到了孩子的妈妈。这位家长我一直印象很深,是大家眼里典型的 “女强人”—— 之前聊留学规划时,她总能条理清晰地分析利弊,从费用预算到孩子未来发展方向,哪怕提到 “孩子要独自在国外生活”,也始终保持着从容冷静,连眉头都没皱过一下。可当我把同事拍的视频点开,刚听到孩子的声音,她手里的笔突然停了下来,眼泪毫无预兆地往下掉。她赶紧侧过脸,用纸巾擦了擦眼角,再转过来时笑着说 “这孩子还是老样子,说话急急忙忙的”,可声音里的哽咽,却怎么也藏不住。
其实每个送孩子来加拿大留学的家庭,背后都藏着这样不为人知的 “托举”。这份付出从不是简单的 “打包行李、买好机票”,而是从决定的那一刻起,父母就要反复权衡:要不要让孩子离开熟悉的亲友圈?能不能承担起几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夜里偶尔醒过来,会下意识算着时差琢磨 “孩子现在是在上课,还是已经睡了”;想给孩子发消息问问近况,又怕打扰他写作业或参加活动,编辑好的文字删了又改,最后只发一句 “照顾好自己”。那些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的 “从容”,不过是父母把担忧和不舍悄悄压在心底,只想让孩子能毫无顾虑地往前走。
尤其想对已经在加拿大开启大学生活的学子们说,或许你们偶尔会觉得选课要查大量资料很繁琐,赶 due 到凌晨会疲惫,想偶尔缺一次课放松一下。但请记得,你们认真比对课程大纲、选好每一门课,是在为自己的未来铺就台阶;按时完成每一份作业,是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真正内化成自己的能力;保证基本的出勤,是不辜负老师的耐心讲解,更不浪费父母为你们争取来的机会。
你们来到加拿大,不是为了逃避国内的挑战,而是为了寻找那些在熟悉环境里难以触碰的可能 —— 或许是更契合自己兴趣的专业方向,或许是能锻炼独立思考的空间,或许是能遇见更多元的世界观。这份来自父母的 “托举”,没有轰轰烈烈的口号,却藏在每一个默默付出的日夜中。希望你们能带着这份牵挂,在大学里不松懈、不敷衍,等将来找到属于自己的梦想时就会明白,这份坚持,不仅对得起自己的青春,更对得起远方那双眼始终默默注视着你们的目光。
加油弟弟妹妹们,你们是已经很棒了,be bet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