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留学圈,尤其是在中国学生群体中,大学的口碑就像股市,有绩优股,也有波动股,更有那么几支“仙股”,常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像UCL、Manchester这种级别的学校,虽然也偶有差评,但学术声誉和回国认可度的“基本面”扎实,好评终究是压过恶评的。
然而,有些学校则不然。这几年,它们几乎成了“差评”的代名词,小黑粉遍地,甚至有不少被学校“伤过心”(比如遭遇恶意挂科)的学生带头冲锋,在各大社交平台疯狂带节奏。今天,我们就来盘一盘,被国内留学生“骂”得最凶的几所英国大学。
#### **No.1 谢菲尔德大学:年度“鞭挞”常客,QS前百的守门员**
如果要在英国大学里选一个“年度挨骂对象”,谢菲尔德大学(简称谢大)绝必是有力竞争者。它被推上风口浪尖的原因,朴素且真实——**QS排名上的“仰卧起坐”**。
谢大在QS世界前百的关卡上进进出出,几度沉浮,这让把学校排名视为生命线的中国留学生们彻底失去了耐心。我们中国学生最看重什么?就是学校的牌子响不响亮,直白点说就是:**你是不是在QS前100**。你不在,对不起,你可能就“Out”了,要么被喷,要么被无视。
按理说,学校排名不行,部分学生也就慢慢无视了。但谢大偏偏有种“渣男”体质,若即若离,反复横跳,不断挑衅着学生们的心理底线。学生们自然是又爱又恨,骂声也就格外凶悍。
当然,谢大风评下跌,也不全是排名的锅。
* **师资与学生体验**:近几年,谢大一些优良的师资被其他名校挖走,而中国学生的人数却在连年增长,使其成为“反向留学”的经典标的之一。这种体验上的落差,感官上就很差。
* **学校的“傲慢”**:学校本身似乎并不太担心生源问题,没有非常积极地去应对口碑下滑。曾经的谢大是试点学校,能为毕业生多争取半年的签证滞留时间,在没有PSW的年代,这曾是它的闪光点。但现在,这份优势已不复存在,很多毕业生反馈,从谢大毕业后,并未感受到学校在求职时带来的显著加成。
* **预科“原罪”**:最让学生们诟病的是,谢大热衷于搞预科,而且门槛不高。很多背景一般、甚至学术能力堪忧的学生都能通过预科升读,这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整体生源质量。当口碑崩坏后,学校为了控住名额,反而进一步放宽招生,曾经的“格调”荡然无存。就这,能不招骂吗?
#### **No.2 爱丁堡大学:学术界的“霍格沃茨”,留学生体验的“阿兹卡班”**
爱丁堡大学被骂,从来不是因为学术水平不行——它的学术声誉是top的。留学生们的怨气,几乎全部来源于 **“体验度”的全面崩坏**。
能进爱丁堡的学生,哪个不是有两把刷子的学霸?无论是本科还是硕士,准入门槛都相当高。按理说,这群学霸拿个高分毕业应该不难吧?但爱丁堡会告诉你:你想多了。
这里的教学风格是:**课程体量巨大、内容艰深、教学节奏飞快**。教授们更多的是引导和激发,大量的知识需要你课后自学。再加上苏格兰那“迷人”的口音,很多学生上课时都是云里雾里,学习压力直接拉满。
此外,不少学生是被爱丁堡的美照“骗”去的,幻想着在现实版的霍格沃茨里度过梦幻一年。结果到了才发现,这里的天气一年四季大约在冬季,常年阴冷潮湿。冬天下午4点不到就天黑,街上人影全无,只能窝在暖气房里。对于不善于社交的学生来说,那种孤独感能瞬间击碎所有幻想,只想打包回家。
可以说,如果爱丁堡能把课程强度或评分体系稍微放宽那么一点点,它的风评能再上一个台阶。值得注意的是,吐槽爱丁堡的绝不只有中国学生,全球各地的留学生都在喷,这堪称一种“国际共识”了。
#### **No.3 诺丁汉大学:曾经的“王子”,如今的“过气网红”**
诺丁汉大学和谢大堪称一对“难兄难弟”,病因也高度相似。
**首当其冲的还是排名问题**。诺丁汉在QS前百门外来回守门,这种“欲拒还迎”的姿态,让看重排名的中国留学生嫌弃感油然而生。要知道,诺丁汉曾是很多“双非”学生前百的主力院校,因为它门槛相对友好,List不那么严格。一旦这层“前百光环”消失,学生们自然会想:我申Queen Mary或纽卡斯尔不更香吗?
其次,是**学术氛围和生源质量**。诺丁汉的中国学生占比很高,随之而来的是一些不好的风气,比如学术代写、论文抄袭等传闻不绝于耳。和谢大一样,它也存在预科门槛较低的问题,导致整体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口碑自然下滑。
当然,诺丁汉也并非一无是处。它的一个“优点”是:**挂科率相对较低**。教授们不像爱丁堡那么“疯批”,甚至有些课程还会“划重点”——这在国内常见,但在英国大学里可是稀罕事。因此,在诺丁汉学习压力确实不大,娱乐活动多。但也正因如此,部分学生过于放飞自我,学业上有所荒废,回国就业时,硕士群体的竞争力分化就比较明显。
#### **总了个结:口碑的警示**
其实,照这个趋势下去,被“骂”的名单可能还会延长。比如华威大学,如果再不采取强硬措施控制学生质量、稳住排名,其多年来积攒的口碑也可能面临急剧下滑的风险。
反观同样掉出前百的圣安德鲁斯大学,为什么就没什么人骂?一方面,它招收的中国学生本就不多,佛系招生,愿者上钩;另一方面,选择它的学生,本身就和学校的调性同频——他们不盲目追求排名,更向往一种宁静的学术和生活方式,甚至还能顺便解决一下单身问题。这种双向奔赴,自然就少了抱怨,多了赞美。
说到底,一所大学的口碑,是学术、体验、排名、就业等多方面因素交织成的复杂图景。学生们“骂”的背后,是对自己留学投资回报率的深切关注。对于大学而言,如何平衡学术严谨与学生关怀、全球战略与本地体验,将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