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留学资讯如潮水般涌来,咱们慢慢梳理。每年英国大学的申请形势都如同变幻莫测的天气,波动幅度相当大。就拿热门院校来说,以UCL为例,有些专业去年还备受追捧、申请火热,今年热度却急转直下,申请难度降低,变得相对容易申请;而有些专业则恰恰相反,去年无人问津,今年却成了香饽饽。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今年最不建议申请的两所英国大学,堪称“劝退组合”。
No.1 拒信如雪片的IC(帝国理工学院)
不得不说,今年对于想申请IC的留学生而言,着实有些“生不逢时”,仿佛没赶上申请的“好时候”。
这所学校今年热度简直爆棚,名气也愈发响亮,整体申请难度甚至超越了牛剑的部分专业。不管你原本计划是正常申请还是冲申请,由于申请人数过多,都无奈变成了冲难度。
为何说IC劝退呢?主要原因是申请难度太大,很容易让申请者“竹篮打水一场空”。对于本科申请者来说,竞争异常激烈。很多学生会在5个申请位置中给IC留出一个,甚至有些对IC情有独钟的学生,会同时申请两个专业。然而,结果往往是双双被拒,这不仅增加了自身的挫败感,也给后续申请其他学校带来了巨大压力。今年本科申请的难度也被整体拉高。
硕士申请情况更为严峻。在10月中旬之前,IC基本是一水儿的拒信,而且很多是无面试直接拒。直到10月中旬之后,才开始陆续发放面试邀请。被拒的学生中,有不少是211高校且成绩在88 - 92分的学生,也有985高校的学生,其中不乏成绩优异者。不少英本和海本学生,成绩达到2.1等学位(英国本科荣誉学位等级,相当于国内良好水平),同样遭遇被拒。要知道,这些学生可是申请英国院校的主力军,连他们都被如此对待,IC今年的申请难度可见一斑。
而且,IC对硕士申请数量也有限制。商学院只能申请一个专业,非商学院最多申请两个专业。整体申请机会并不充裕。不像UCL,虽然官方建议申请两个专业,但如果你加申第三个专业,学校通常也会继续受理并给予录取机会。IC则不同,以前还可以换个账号继续加申,但现在这种“漏洞”已被修复,换账号申请也会被合并到之前的账号,大大减少了申请者的试错机会。
不得不说,IC今年的热度在英联邦体系中堪称“最难申请”的学校。无论是澳洲、港新地区,还是英国本土,这所学校的人气因连续两年在QS排名中位居第二,达到了未有的顶峰,热度甚至超过了LSE。
IC还有一个让人头疼的地方,就是喜欢通过面试来筛选学生。大多数专业都要求面试,商学院更是几乎所有专业都需要面试。而面试后的录取概率其实不到30%。所以,不要过于羡慕那些收到面试邀请的学生,面试后被录取的概率并不高,很多学生还会被放入等待名单,一直等到次年5月甚至7月才收到最终结果,这个过程实在让人心力交瘁。
No.2 小众却“走红”的LBS(伦敦商学院)
今年,伦敦商学院(LBS)也突然“火”了起来。以往很少有人关注这所学校,但今年却被留学生频繁提及。尤其是那些打算留在英国工作,或者毕业后想在欧陆发展的学生,都觉得LBS能给他们带来更多机会。
然而,说实话,LBS注定是一所小众学校,并不适合大多数追求主流教育价值的学生申请。这所学校不走寻常路,教学板块的比重相对较小,反而更注重推动学生就业,或者为学生营造就业创业的环境氛围。
为何说LBS劝退呢?原因在于这所学校未必适合你。就像你想读MBA,但真正适合读MBA的学生,往往是那些自身有项目,想通过MBA寻找资金支持的;或者自己有资金,但缺乏优质项目的。这类学生读了MBA后,资源能够相互对接,课程才算物有所值。而如果你什么都没有,只是盲目跟风申请,就如同空中楼阁,与学校的培养目标并不契合。
对于LBS而言,今年突然“走红”也是出乎意料的。尤其是英本、海本以及大陆本科的学生,今年都在疯狂加申。但这种疯狂加申的背后,意味着很多学生将无法获得offer,只能遭遇被拒的结局。毕竟LBS的申请门槛很高,除了需要准备GMAT或GRE成绩外,还要参加面试或笔试。而且,学生能申请的专业也非常有限,普通本科毕业生最多能申请的专业也不超过5个。LBS本身就是一所小规模学校,无法承接如此大量的申请。更重要的是,很多学生冲着就业去的初衷,可能并不是LBS想要的。LBS更倾向于招收那些已经有工作经验,或者有创业经验的学生。
今年来说,最适合申请LBS的,反而是那些已经工作了一段时间,有一定管理经验,且感觉遇到职业瓶颈的人群。他们申请时更有优势,也更容易应对面试。而英本、海本或国内985高校的学生,并不一定能率先拿到offer。
总结
无论是IC还是LBS,都反映出当前留学市场上一种焦躁的氛围。大家都渴望申请到名气好的学校,也希望能直接看到就业效果的学校,但却忽略了很多因素需要相互成就。
其实,IC和LBS在这方面颇为相似。IC除了对学术成绩有高要求,卡211高校背景外,还特别注重学生的职业规划,潜台词就是希望学生能给学校带来价值。这种价值是双向的,并非学生单方面索取。LBS同样如此,学生借助LBS这个平台,又能给平台带来什么价值呢?如果学生无法提供价值,那么这所学校可能并不适合你。即使勉强入读,学校给予的助力也可能有限,因为双方不在同一个频道上,学生很难适应学校的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