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采访中他提到自己曾经在走访剑桥的过程中,看到了一个金庸先生署名的石碑,才知道金庸先生在81岁时申请去剑桥攻读硕士学位,在85岁的时候完成了博士学位。
作为国际教育倡导者、践行者,60多岁的周老师也将在今年9月底前往剑桥,做一年的访问学者。从30 年前远赴澳大利亚留学,在异国他乡开启求知之路,到 30 年后的今天怀揣初心准备 “再出发”,在这个过程中,岁月会变,但对于留学与名校的追求从未改变。(咋说呢,60多岁,正是闯的年纪哈)
在采访中,主持人还和他聊起了一个话题——“您觉得现在国际教育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周成刚老师给出的答案是 “误解”。在当下中国日益强大、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下,许多人认为我们已经不再需要 “走出去” 看世界。
针对这一“误解”,周老师曾专门撰写了《今天的孩子为什么依然需要出去看世界》一文,深刻剖析了国际教育在新时代的重要价值。现在,我们将这篇饱含教育智慧与远见的原文分享至此,欢迎大家一同阅读,探寻 “走出去” 背后的深层意义。
今天的孩子
为什么依然需要出去看世界?
文/周成刚
01
文明互鉴:千年未断的开放基因
1400年前的大唐,长安城朱雀大街上,波斯商队与中原学子擦肩而过。就在这样的开放氛围中,玄奘法师踏上西行之路。他穿越八百里流沙时,水囊打翻仍坚持前行;翻越雪山时,半数随从冻毙,却始终未改求法初心。耗时四年抵达印度那烂陀寺后,他不仅潜心研习佛经,更与波斯、阿拉伯学者辩论交流,最终带回657部佛经,译出1300多万言经文。这些译著不仅化解了佛教内部的教义分歧,更将印度逻辑学、语言学引入中原,“刹那”“因果”等舶来词汇已成为我们的日常用语。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在《历史研究》中说:“文明成长的动力来源于挑战激起成功的应战,应战又反过来引发新的挑战。”玄奘主动汲取外来文明的勇气,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这种开放不是被动接纳,而是如唐太宗所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的主动拥抱。
明代永乐年间,郑和率领200多艘舰船、2.7万人七下西洋,足迹遍布印度洋30多个国家。船队带去的丝绸被波斯贵族视为珍品,青花瓷在东非城邦成为权力象征,水稻种植、瓷器烧制技术等惠及诸多沿途百姓;同时船队带回的非洲长颈鹿被视为“祥瑞”,阿拉伯天文仪器革新了中国历法,东南亚香料丰富了传统饮食文化。这种双向交流勾勒出“天下观” 的雏形——世界是多元文明共生的共同体。
可惜的是,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阻断了这一进程。当欧洲蒸汽机轰鸣时,清廷仍在八股文中打转;当美国铺设铁路网时,清廷还在争论“铁路会惊动山神”。这种封闭将中国与世界隔绝开来,使中国逐渐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
直到1847年,19岁的容闳搭乘帆船赴美,成为首位耶鲁毕业的中国人。他回国后奔走17年,积极推动清政府开展幼童留美计划,1872—1875年,120名幼童留美。这些孩子中,詹天佑用“人” 字形线路打破“中国人不能建铁路”的断言,建成京张铁路;唐国安创办清华学堂,奠定中国高等教育根基;蔡绍基建立北洋大学,培养出中国首批工业人才。他们证明:留学是打破封闭的钥匙,能让古老的中国重新接轨世界。
02
科技突围:从跟跑到并跑的加速器
近代中国的觉醒,始于对科技差距的痛切认知。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省,让清廷猛然发现:日本已能造千吨铁甲舰,而清军舰船仍依赖进口。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李鸿章积极推动首批留欧学生学习造船与驾驶,严复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1877年,严复进入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院,不仅学习舰船技术,更常旁听议会辩论,观察司法运作。他意识到:“西方之强不仅在船坚炮利,更在制度与思想。” 回国后翻译的《天演论》,以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唤醒国人,成为维新变法的思想火种。
甲午海战惨败,彻底击碎“自强求富”的幻梦。1896年李鸿章访美,面对纽约的摩天大楼感叹:“我大清何时能有此钢铁森林?”这种震撼推动了庚子赔款后的留美潮,梅贻琦、竺可桢等学者正是这一时期的留学生。
茅以升24岁获康奈尔大学博士,拒绝美国高薪回国。1934年主持修建钱塘江大桥时,他用“沉箱法”破解钱塘潮难题,建成中国首座自主设计的铁路、公路两用双层桥。抗战时为阻日军,他亲手炸毁大桥,在日记中写道:“桥虽毁,技术与精神永存。”
钱学森的归国路更显悲壮。他在加州理工学院师从冯・卡门,36岁成为麻省理工最年轻终身教授。1950年想回国时,被美国软禁五年,最终用香烟纸写求救信辗转传回国内。1955年归国后,他白手起家研制导弹,面对苏联专&家撤走后的空白,坚定地说:“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也能搞!” 正是这样的留学人才,让中国在短短十几年内实现“两弹一星”突破。
改革开放后,留学潮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1978 年邓小平提出“要成千成万地派”,开启新时代留学篇章。中国教育部数据显示:自改革开放到2021年底,中国累计有800万留学生出国,其中550万选择归国。他们在各领域发光发热:留美学者马恺研发的硅基药物递送系统,让癌症治疗效率显著提升;留德专&家万钢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全球第&一;根据全球化智库(CCG)研究编写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蓝皮书(2023~2024)》,截至2023年,70%以上的国家重点项目学科带头人有留学背景。这些数据印证了:留学是缩短技术代差的加速器。
03
民族复兴,从被动开放到主动引领
1919年,蔡元培在法国雷诺工厂发表“劳工神圣”演讲,点燃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周恩来在哈金森工厂制作轮胎时,手指被橡胶水腐蚀仍坚持撰写《旅法通讯》;邓小平在钢铁厂轧钢时,省吃俭用购买马克思主义著作;陈毅因组织华工罢工被开除,却更坚定革命信念。
聂荣臻后来回忆:“在法国不仅学到知识,更在巴黎公社墙前明白了革命力量。”
这场运动不仅培养了大批革命领&袖,更让“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等理念生根发芽,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思想资源。
今天的留学已从“精英专属” 变为 “大众选择”。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1978年,我国选派出国留学人员仅860名,而2019年,超过70万人出国深造,目的地扩展到全球。2024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国际团队研发的超高层消防无人机获国&家级金奖,成员来自5个国家:巴基斯坦的控制算法、中国的传感器技术、斯里兰卡的抗风设计,在协作中融合成创新成果。这印证了全球化时代的真理:深度国际合作对于在全球价值链中立足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025年教育部发布留学预警,提醒赴美学生注意安全,但2023年中国在美留学生仍达28.9万,占全美国际学生27.4%,其中62%攻读STEM专业。这种在风险中寻机遇的态度,源于对开放的信念。深圳的留美博士将深度学习算法用于工业质检;苏州的留德团队优化CAR-T疗法,专门针对中国高发的肝癌。他们用海外所学反哺祖国,诠释了“留学报国” 的当代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