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诺奖新突破:坂口志文的发现与关西学术圈的科研合力
202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花落外周免疫耐受研究领域,三位获奖者中,日本大阪大学免疫学前沿研究中心的坂口志文教授凭借里程碑式贡献备受关注 —— 他在 1995 年率先锁定调节性 T 细胞的关键标志分子 CD25,这一发现揭开了 “免疫系统自我调控避免攻击自身组织” 的神秘面纱,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疾病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核心理论支撑。
这一成果的诞生,并非偶然。它背后是大阪大学与京都大学共同构筑的关西学术带在生命科学领域的长期深耕。回溯近 13 年,从京都大学山中伸弥教授因 iPS 细胞技术斩获 2012 年诺奖,到如今坂口志文的免疫耐受研究获奖,两校已累计贡献 3 项生命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项,形成了独特且高效的 “关西科研协同效应”,成为全球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不可忽视的学术力量。
二、大阪大学:以产学协同激活科研转化力
(一)科研优势:从理论突破到临床应用的无缝衔接
作为日本知名的 “民间建校” 高校,大阪大学自创立之初便带着开放务实的基因,其科研布局始终围绕 “基础研究扎根 + 应用创新突围” 展开,在多个领域形成独特竞争力:
- 免疫学研究:诺奖成果的孵化沃土
坂口志文教授所在的免疫学前沿研究中心,是该校免疫学领域的核心阵地。该中心长期聚焦免疫耐受机制的深度探索,除了 CD25 分子的发现,团队后续还围绕调节性 T 细胞的激活机制开展系列研究,为自免疾病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了多个潜在靶点。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心与大阪大学附属医院建立了 “实验室 - 病床” 实时联动机制,研究成果能快速进入临床验证阶段 —— 仅 2024 年一年,就有 3 项基于免疫机制的创新疗法成功启动临床试验,加速了科研成果向实际医疗方案的转化。
- 再生医学领域:产学研协同的标杆范例
依托专为再生医疗打造的中之岛 Qross 旗舰平台,大阪大学搭建起一套覆盖 “基础研究 - 技术开发 - 临床应用” 的完整转化体系。该校泽芳树教授带领团队,利用 iPS 细胞成功培育出可用于移植的心肌细胞片,并完成全球首例相关心脏移植手术,为终末期心脏病患者带来新希望。此外,团队研发的 3D 打印 “微型心脏” 模型,还在 2025 年世界博览会上公开亮相,成为展示再生医学技术前沿的重要成果。这种紧密的产学研协作模式,使得大阪大学在再生医学领域的成果转化周期,比全球平均水平缩短了 40%,显著提升了技术落地效率。
- 光子学与生物成像技术:赋能生命科学研究的关键工具
大阪大学藤田克昌教授团队研发的无标记拉曼显微成像技术,打破了传统显微镜的分辨率限制,将活细胞观测精度提升至原有技术的两倍以上,为免疫细胞动态追踪、细胞代谢过程观察等研究提供了关键工具。基于这项技术,团队孵化出创新企业 Millde 株式会社,其推出的多焦点拉曼分光光度计已广泛应用于癌症早期筛查、药物作用机制分析等场景,成为推动生命科学研究与医疗应用的重要技术支撑。
(二)人才培养:以实践导向培育创新力量
大阪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创新性地推行 “研究室 - 企业联合培养” 模式,尤其针对免疫学、再生医学等应用型较强的专业,要求硕士阶段学生必须参与至少一个企业合作项目,在实践中提升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例如,该校与 AS ONE 公司联合研发的生物反应器,凭借稳定的性能和高效的细胞培养能力,已成为京都大学 iPS 细胞研究所(CiRA)开展实验的核心设备。这种跨校、跨企业的协作机制,让学生能直接参与前沿技术的迭代过程,积累宝贵的实战经验。截至 2025 年,大阪大学生命科学领域的毕业生已创办 87 家生物科技企业,平均每家企业获得的融资额超过 15 亿日元,充分体现了该校实践导向育人模式的成效。
(三)科研实力量化:数据背后的学术硬实力
- 诺奖成果积累:包括坂口志文教授在内,大阪大学共诞生 2 位诺贝尔奖得主,此外,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汤川秀树也曾在该校攻读博士学位,彰显了学校在基础科学领域的深厚底蕴;
- 国级科研平台:拥有免疫学前沿研究中心、光子学细胞评价研究室等 6 个国级科研基地,为开展高水平研究提供了坚实平台;
- 产学合作规模:与 130 余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同建设研究中心,2024 年通过技术转化获得的收入达 280 亿日元,体现了科研成果的市场价值与应用潜力。
三、京都大学:以学术自由构筑基础科学高地
(一)科研特色:深耕基础科学,持续产出尖成果
作为日本第二所帝国大学,京都大学始终以 “学术自由” 为核心办学理念,在基础科学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创新能力,不断产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诺奖级成果:
- 生命科学领域:全球再生医学与癌症研究的引领者
京都大学 iPS 细胞研究所(CiRA)由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山中伸弥教授领衔,是全球再生医学研究的核心阵地。2025 年,该团队在 iPS 细胞应用技术上再获突破,开发出 “基因编辑 iPS 细胞定向分化技术”,将心肌细胞的培养效率提升至 92%,这项技术已授权给大阪大学,用于心脏移植相关的临床研究,进一步推动了再生医学的临床应用进程。此外,京都大学本庶佑教授在 2018 年发现 PD-1 免疫检查点机制,为癌症免疫治疗的发展奠定基础,使得该校在再生医学与癌症治疗两大生命科学核心领域,均确立了全球领先地位。
- 化学与物理学领域:百年积淀的学术厚势
京都大学在化学与物理学领域的研究历史可追溯百年,积累了深厚的学术底蕴。1981 年,福井谦一教授因提出 “前线轨道理论” 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成为亚洲首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2014 年,赤崎勇教授凭借蓝光 LED 技术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而这项技术的研发基础,最早可追溯至 20 世纪 70 年代京都大学在半导体领域的早期研究。如今,该校化学工程学科在 QS 世界大学排名中稳居全球前 15 位,并有 5 位学者担任国际尖学术期刊主编,充分体现了学校在化学领域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 数学与交叉学科:理论创新驱动的科研探索
京都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特任教授柏原正树在代数几何领域的研究成果,为密码学、量子计算等前沿交叉学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成为 “纯学术研究驱动技术创新” 的典型案例。这种对基础理论研究的执着追求,正是京都大学科研特色的重要体现,也为学校在交叉学科领域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人才培育:以学术自治培育精英研究者
京都大学推行独特的 “教授治校” 管理模式,赋予研究者充分的学术自主权,允许科研团队根据研究需求自主设定课题方向与研究节奏,为学术创新提供了宽松自由的环境。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理学部与医学部专门开设 “基础科学特别课程”,打破传统教学壁垒,让本科生有机会直接进入诺奖级别的实验室参与研究项目。以山中伸弥教授的研究团队为例,团队中 30% 的研究员是京都大学本硕连读的学生,这种 “学术传承 + 自由探索” 的培养模式,不仅帮助学生快成长为科研骨干,也为学校培育了大批尖科研人才。截至目前,京都大学诞生的 8 位诺贝尔奖得主,均为在校内培养或长期任职的学者,充分印证了该校精英培育模式的成功。
(三)国际影响力:数据见证的全球学术地位
- 诺奖成果总量:京都大学共诞生 8 位诺贝尔奖得主,覆盖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三大基础科学领域,诺奖数量在日本高校中仅次于东京大学;
- 科研经费投入:2024 年,学校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达 650 亿日元,其中生命科学领域的经费占比高达 42%,为开展高水平研究提供了充足资金支持;
- 国际合作网络:与全球 120 所高校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深度学术合作,其中 iPS 细胞研究所(CiRA)还为 15 个国家的科研人员提供 iPS 细胞技术培训,推动全球再生医学研究共同发展。
四、双校协同:差异化发展中的学术共生
大阪大学与京都大学虽在科研定位与发展路径上存在差异,但二者并非竞争关系,而是形成了互补共生的协同格局。这种协同效应在生命科学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京都大学在 iPS 细胞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上的优势,为大阪大学开展心肌细胞移植临床研究提供了核心材料支持;而大阪大学研发的高分辨率生物成像技术,又为京都大学研究 iPS 细胞分化机制、免疫细胞功能等提供了关键观测工具。两校通过这种 “基础理论研究 - 技术工具开发 - 临床应用验证” 的闭环协作,形成了强大的科研合力,成为日本生命科学领域持续产出突破性成果的关键因素,也让关西学术圈成为全球瞩目的科研高地。
五、诺奖摇篮的成功逻辑:科研生态构建的三大核心要素
- 长期主义的科研投入理念
大阪大学与京都大学对免疫学、再生医学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均超过 30 年,以坂口志文教授的研究为例,从首次发现 CD25 分子到相关成果获得诺奖认可,历经 20 年的持续探索与积累。这种不追求短期回报、专注长期突破的科研投入理念,为尖成果的诞生提供了充足时间与空间。
- 跨领域协同的创新网络构建
大阪大学打造的 “中之岛 Qross” 平台,不仅整合了学校内部的科研资源,还汇集了 21 家企业以及京都大学等高校的科研力量,形成跨领域、跨机构的创新协作网络,实现了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的高效流转与共享,加速了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 自由包容的学术发展环境
京都大学允许山中伸弥教授在 iPS 细胞研究初期开展跨学科合作,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大阪大学则为坂口志文教授保留独立实验室 15 年,不施加短期考核压力,让研究者能专注于基础研究与长期探索。这种自由包容的学术氛围,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敢于创新、勇于突破的良好环境。
六、结语:关西双雄的科研底色与未来展望
大阪大学以产学深度融合为特色,凭借高效的成果转化能力,让基础研究快速转化为改善民生的实际应用;京都大学则以学术自由为核心,在基础科学领域持续深耕,不断探索科学未知的边界。2025 年坂口志文教授的诺奖荣誉,不仅是个人科研生涯的峰,更是两校差异化发展、协同共生的生动体现。在生命科学与前沿技术深度融合的新时代,这两所被誉为 “诺奖摇篮” 的高校,将继续以各自的特色发展路径,为全球科学研究与创新发展贡献 “关西力量”,续写学术创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