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大学曾提出过一个心理学词汇——“浮鸭综合征”,意思是水面之上,鸭子缓慢地游动看似轻松;水面之下,却是急速摆动的双腿,疯狂的划水以保证不会下沉。
勤奋努力,是自古以来的至理名言,而近年来“我要偷偷努力,然后惊艳所有人”在网络上甚是流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努力好像变得有点见不得人了。怕被人说卷,怕不合群,怕被贴上装腔作势的标签。
本文的主人公钟同学,来自教育资源比较落后的地区,信息差和资源差是阻拦她前进的两堵高墙。视野被遮挡,向上攀登的过程本就比较困难了,还要面对勤奋被讥笑、梦想被怀疑的氛围。
即使这样,她也一直奋力攀向墙外的光芒,坦坦荡荡立目标,不顾一切朝前走。
一年考下7门AP,其中5门满分的钟同学,即将步入高三,开启本科申请的最后准备阶段。回望过去,钟同学把自己的逆袭称为“一个奇迹”。
(下文以钟同学视角表述)
说到国际教育,大家的反应可能是大城市里的高级学校:校园大得像景区,教室明亮又气派,老师学生一个比一个洋气,自信得闪闪发光。
而我的国际部,完全不是这样。
我在一个偏远省市的国际部上学,教室在一栋和幼儿园共享的小楼里。墙皮比我头发掉得还快;夏天太阳直射,热得坐不住;冬天就靠一个小暖气机取暖。学校的师资和暖气一样捉襟见肘,一个老师得教好几门课,经济老师要带听力,写作老师兼着阅读;有的老师能把知识点讲错,还有的课老师换了八遍。我们的国际教育从硬件到软件,都朴素得有些心酸。
学习氛围也和环境一样,比较松散。整个年级真正能一直坚持学习的人可能只有前几名,有的学生甚至在考试前一个月去度假。相比之下,努力反而成了需要偷偷进行的事。学得太投入,会被说成是“假努力”,还容易被孤立。
当然,还是有一些特别好的老师和朋友,让我觉得日子没那么难熬。只是如果想走得更远,这里能给我的托举相当有限。
我想走出去。走出去,不只是要去国内更大的城市,更要去看看世界,去更广的平台,接触更多的可能性。哪怕起点在一间小楼,我也坚定地选择了国际教育,让梦想的天花板抬得更高些。
我一直比较喜欢数理,也很擅长,梦想着有一天能在世界名校自由的学术氛围里钻研数字,想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分享自己的成果。不过,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路并不平坦。
因为初中做题靠直觉也能拿好成绩,所以刚到国际部时,我带着点小自信。结果一开始就碰上了英语这个硬骨头,我的入学摸底雅思模考只有3分,全校垫底。于是我给自己定了指标,别人背一遍单词,我背十遍;别人做一套卷子,我做三套。雅思老师们的耐心和鼓励,让我从不敢开口说英语到现在流利沟通。差不多一年,我的分数从3分提到了7分,成了班里上岸的人。
数理的路更陡。由于资源和信息差的问题,我摸清学业道路的时间比较晚,高一那年只考了一门AP,进度远远落后。高二为了追平差距,我一次性报了七门AP——微积分、统计、两门经济、三门物理。学校的课有限,老师身兼数科,我做题总是错到怀疑人生,却没人能告诉我为什么。那时候我意识到,如果等着学校一步步带我学完,我是走不出小楼的。
我开始自己找资源。先是在B站刷网课,听到讲得好的老师就去联系线下试课。为了把成绩赶上来,我“狡兔三窟”,重要的课在校上,不那么重要的课溜回家上网课,被老师逮到了就软磨硬泡求放行。录播、大课、一对一我都试过。录播自由却但坚持,大课热闹但我想早点出分,一对一能精准解决我的问题,虽然贵,但最适合我。
就这样,微观经济一个暑假从1分提到5分,错得一塌糊涂的统计冲到卷面接近满分,物理也靠老师的耐心讲解追了上来。一对一的每一节课我都上得非常开心,直到现在,我依旧很怀念我老师们一起奋战的时刻。
在这些努力的日子里,不看好我的声音依旧不绝于耳。我学会了屏蔽这些声音,告诉自己:吃过的苦总有一天会变成证明自己实力的勋章。
所有这些加起来,才有了后来那一组让我满意的成绩:GPA分数高、年级前1%,8门AP科目6门满分,以及一串竞赛金银奖。这些数字是我申请的筹码,更是我奔向未来的资本。
在我们这,很多学生一辈子都在努力“考出去”。可在真正跨出那一步之前,就会发现信息差、资源差、甚至同伴之间对勤奋的偏见,一直横亘在路上。
我不否认这些问题的存在,但我也不接受它们成为束缚人的理由。环境可以很破,志气不能折;资源可以很少,勤奋不该蒙羞。很多时候,坚持学习更像是在和周围的氛围较劲,而我愿意做那个逆着风跑的人。
也正是这股劲,让我开始想得更远。对我来说,“走出去”并不是故事的终点,我还要“走回来”。如果有一天我能发展得不错,我会想回来鼓励和我一个起点的学生们,把留学备考的经验、资源和心理支持分享给更多人。
这些学生最缺的不是梦想,而是相信梦想能成真的力量。我想让他们相信,我们也可以和一线城市的学生组队完成项目,可以站在国际级别的竞赛场上收获奖牌,可以超越其他强力竞争对手拿下世界TOP名校教授的科研资源。
无论将来走到哪里,我都不会忘记学校的小楼和它教会我的事:天花板只是暂时的,真正支撑人生高度的,是勤奋与勇气。
努力,是无数普通人向上生长的本能。清晨铿锵有力的读书声,桌面上越积越厚的试卷和练习册,红色中性笔划掉的无数错题……每一个挣脱资源束缚的孩子,都是一次逆流而上的奇迹。他们一次次咬牙坚持,让质疑变成掌声;他们明知路远且阻,仍在黎明前出发。
世界上最难的远方,从来不是地理上的千里之遥,而是心态上的一步之差。当你选择向上,世界也会为你让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