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代频繁变化,不再许诺稳定,人才加速流向尖端技术引领的少数行业, 全社会的学历内卷有目共睹。推崇分数至上的优绩主义下,成功没有尽头,中考压力下的分流焦虑成为了学生、家长在这条内卷路上面临的门槛,而后还有高考、考研、就业。
这注定是一场没有尽头的比赛,短暂获胜,也不过是新一轮角逐的开始。那么,这场无止境的「竞争循环」到什么时候才算真正成功?
本文主人公D同学,放弃中考,用三个月时间拿下上海头部国际学校录取,她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拥有突破认知边界的勇气也是一种成功,不是因为她取得了多么亮眼的成绩,而是因为她知道,即便不确定终点在哪里,她也依然可以选择怎么走下去。
在公立初中上学时的她,是同学眼中内向腼腆的女孩,是老师眼中课上发言不够积极、物理化学偏科的“中等生”。
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性格和成绩都不那么惹人注目的小女孩,最终却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弃中考,全身心备考上海的一梯队国际学校!
短短3个月后,她用数学和英语全A的成绩,拿到了上海领科国际学校的录取。要知道被称为“牛剑、G5收割机”的上海领科,每年的录取率仅为10%左右,竞争异常激烈。
当问起是如何做出脱产这个决定的,她说,“那要从一个漫长的冬天说起。”
(下文以D同学视角表述)
在做出决定之前,我度过了一段挺“黑暗”的日子,找不到方向,看不见前路。其实我一直都挺爱学习的,但进入初中之后,我的短板越来越明显——我不喜欢理科,怎么努力都学不进去。那些密密麻麻的物理化学公式,像一座座越来越高的大山,压得我喘不过气。
越差越怕,越怕越差,就算去上了辅导班,作业上的红叉也依然只增不减。
更糟糕的是连锁反应出现了:连曾经非常热爱的英语课,我也开始心不在焉。从最初对物理化学失去兴趣,慢慢演变成了对“学习”这件事本身都提不起劲。在偏科的压力下,我没有机会好好认识自己,也没有时间真正去思考自己期待的未来到底是什么。
那段时间里,我越来越不开心。刚刚及格的物理化学试卷,总是被我随手揉成一团扔在桌上,皱巴巴的,像被揉皱了的翅膀。
负面情绪越积越多,我不知道那根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什么时候会来。于是,我决定不再沉默,向爸爸妈妈坦白了所有的难过和困惑。
“爸爸妈妈,我不想学物理化学了。”当我在饭桌上说出这句话时,他们明显不知所措。妈妈夹菜的筷子悬在半空,爸爸摘下眼镜擦了又擦。我们这个教师家庭,陷入了漫长的沉默。
后来妈妈告诉我,那一刻她满脑子都是“天塌了”和“怎么办”。
作为老师,他们除了按部就班的中考、高考这条路之外,对其他方式一无所知。面对我的求助,他们先是努力稳住情绪,安慰我说:“别着急,爸爸妈妈去打听打听,一定想办法。”
接下来的几天,我爸我妈开启了疯狂“学习模式”。初中偏科怎么办、中考不理想怎么办、想去新加坡国立大学高中阶段该怎么规划……这些问题被他们一遍遍地敲进各个平台的搜索框里。
最终,可以自由选科的A Level国际课程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在仔细研究了国际课程、国际学校这些原本陌生的概念,以及它们所代表的另一种教育体系之后,我们全家一致决定:转轨!脱产备考国际学校。
决定之后,爸爸妈妈跑遍了本地大大小小的机构,最终选择了新东方。后来拿到offer之后,有人问我妈妈为什么选新东方,她说:“那时候我非常焦虑,而顾问张老师哪怕深夜还在回消息,帮我们规划学习方案。是这份专业和真诚打动了我。”
在充分沟通之后,本来就很有目标感的我,决定入读上海的国际学校,主攻领科。
但我的备考之路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顺利。
代数题我觉得好难,入班测的听力口语成绩也比较弱。刚退学脱产不久我就悄悄打起了退堂鼓,甚至开始想:如果考不上国际学校,未来该怎么办?
就在这时,我收到了学管井老师的信息。从代数薄弱点梳理,到每日听力训练计划;从历年真题,到模考规划,事无巨细,他都帮我理得清清楚楚。
最后他还鼓励我说:“领科一定会喜欢你这样清楚自己要什么、并且愿意死磕到底的孩子。甩开了物理化学,小小的数学和英语一定会被你轻松拿捏。”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信心回来了:是啊,已经不用再学讨厌的物理化学了,既然走上了一条能扬长避短的路,那就一路走到山顶吧!
从那之后,我每天早上八点就到校区,上完课就在那自习,一直到晚上八点才回家。在强大的自驱力下,我不但保质保量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会主动找老师要新的学习任务。
国际学校入学考试结束后,原本错题满满的作业本,终于变成了满页对钩的试卷。领科的考试确实很难,但还好,考的都会。
熬过了寒冬,春天和领科的录取通知终于一起来了。
“未来有信心去新国立吗?”
面对这个问题,D同学说,不重要了,也许去了国际学校以后,我又找到新目标了呢,现在能确定的是,我知道,我的人生在自己手里。
为什么要用物理化学的短板定义一个人的未来?为什么偏科不能成为另一种天赋?所谓“短板”,不过是放错了赛道的长板。
D同学一家更难能可贵的不是“转轨”这个动作本身,而是他们敢于把选择权交给孩子。不必追问“我的孩子偏科怎么办,怎么才能上好高中”,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与这个世界对话吧!
我们相信,未来某天D同学一定能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学自己喜欢的专业,和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一起畅所欲言,在热爱的领域发光发热,与志同道合的人并肩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