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读研的时候也被写经济学论文折磨过的学术逃兵,在我看来,这篇论文很厉害的地方不是结论。
而是它抽丝剥茧的行文方式:一个问题扣着一个问题,一个结论跟着一个结论——
先来看个问题,AI是不是真的在冲击就业市场?
这东西不能靠感觉,经济学研究要的是数据。
两位作者的步,就是把美国劳动力市场的数据给搬出来,不是总体数据,而是几乎是全量的原始数据。
他们拿到了一个非常牛X的数据集(不知道怎么搞到的,差不多相当于Boss直聘的后台全部数据),来自一家叫Revelio Labs的公司基于LinkedIn的招聘信息收集。
这个数据集包括285,000家招聘的公司,覆盖6200万打工人的简历,超过1.5亿次的招聘记录。
美国总共也就3.4亿人,所以,除掉老人和小孩,真正工作的人很大比例其实都包括在这个数据集里了。
结果一出来,一个清晰的剪刀差出现了——
从2015年到2022年中,研究的目标公司数据集中,初级岗位(Junior-level)和高级岗位(Senior-level)的就业增长曲线,基本上是手拉手一起走的。
接下来的问题是——AI到底是如何抢工作的?
是把人都裁了,还是有别的方式?
论文的数据再次给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甚至让人后背发凉的答案——
作者们把公司的人员变动拆解成三个部分:新招聘(Hires)、离职(Separations)和内部晋升(Promotions)。
他们的数据发现,AI采纳者公司里初级岗位的急剧萎缩,主要原因并不是离职率的上升。
也就是说,公司并没有因为用了AI,就把现有的大批初级员工给裁掉。
那人是怎么变少的呢?
答案是:不再招聘了。
数据显示,与对照组相比,AI采纳者公司在2023年季度后,平均每个季度少招了3.7个初级员工。
对于那些本来招聘规模就大的AI公司,这个数字意味着初级岗位的招聘量暴跌了大约22%。
对于公司来说,名校的毕业生(Tier 1),虽然成本高,但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也强,AI很难替代,所以公司愿意继续花大价钱雇佣他们。
普通大学的毕业生(Tier 5),虽然能力上可能没那么突出,但他们的薪资要求也低,人力成本优势明显。
尴尬的就是中间层(Tier 2和Tier 3),他们薪资要求不低,脱不下长衫,但从事的很多工作又恰好落在了AI能替代的区间,高不成、低不就,是容易被优化掉的一群人。
品位、审美、幽默感这种以前被认为没太多直接用的东西重要性在极速提高,它似乎是今天AI暂时还触达不到的区域。
同理心、共情能力、感染力、领导力这些在过去被视为加分项的技能,现在正迅为必需品。
所以,千万不要忽视你的兴趣,多问一问自己,有哪些事情不给你钱你也乐在其中的事,那个边缘的角落或许是你未来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李继刚最近关于“体力、脑力、心力”的提法很有意思,而兴趣其实是你心力的重要来源。
试一试将兴趣和AI碰撞一下,或许你会有新的发现。
通过以上重庆前途出国留学郑老师的介绍,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出国留学的相关资讯信息可以点击登录重庆新东方前途出国官网了解。如果您对于留学还有任何相关疑问,可以直接点击进行留学在线咨询,我们会有专业留学老师为您免费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