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伎是日本很具代表性的传统戏剧形式之一,与“能乐”、“文乐(人形净琉璃)”并称为日本三大国剧。它以华丽的服装、夸张的妆容、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复杂的舞台机关而闻名于世。
一、历史与起源
歌舞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江户时代初期(17世纪初)。
*创始者:传说是一位名叫出云阿国的女性。她曾在京都表演一种新颖的舞蹈,称为“倾き踊り”,意为“标新立异的舞蹈”。这种舞蹈大胆、奔放,深受市民欢迎。
*名称由来: “歌舞伎”三个汉字是借字,其发音为“かぶき”,源于动词“傾く”,意为“偏离常规、标新立异”。后来,人们用“歌”(音乐)、“舞”(舞蹈)、“伎”(演技)这三个字来体现其艺术内涵。
*女性禁令:早期的歌舞伎多为女性表演,在1629年德川幕府下令禁止女性登台。此后,歌舞伎转变为全部由男性演员表演的艺术,并逐渐发展出由男演员演绎女性角色的特殊行当——“女方”或“女形”。
二、主要艺术特色
1. 隈取
这是歌舞伎标志性的元素之一,即演员在脸上画上色彩鲜明、图案化的妆容。这些线条和色彩并非随意绘制,而是为了夸张地表现角色的性格和情绪。
*红隈:代表正义、热情、英雄角色(如超级英雄)。
*蓝隈:代表邪恶、冷酷、妖怪或反派角色。
*茶隈:代表妖怪、鬼魂或超自然的存在。
2. 定式
这是歌舞伎表演中一套程式化的、风格化的动作和姿势。它不同于现实主义的表演,旨在通过夸张、定格的方式,在关键时刻突出角色的内心世界,营造强烈的戏剧效果。著名的定式之一是“见得”,即演员瞪大眼睛,摆出一个强有力的姿势定格不动,台下观众会在此刻大声呼喊演员的“屋号”(家族的商号)以示喝彩。
3. 女方
由于历史原因,所有女性角色都由男性演员扮演。这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一种高度艺术化的创造。“女方”演员通过特殊的步态、声音、手势和神态,提炼和升华了女性之美,形成了独特的表演体系。
4. 音乐与声效
歌舞伎的伴奏音乐称为“下座音乐”。舞台上通常有一个侧边区域(黑帘子后面),乐师们在那里用三味线、笛、鼓、太鼓等乐器进行现场演奏,为表演烘托气氛。此外,还有“拍子木”敲击出声音来提示场景转换或强调动作。
5. 舞台机关
江户时代的歌舞伎舞台就已经发展出令人惊叹的机械装置:
*回舞台:舞台可以旋转,实现快速、无缝的场景转换。
*セリ:包括升降平台,可以让演员或道具从舞台下方升起或降下。
*花道:这是歌舞伎舞台最独特的设计。一条通道从舞台左侧穿过观众席。它不仅是演员上下场的通道,也是表演的重要区域,能拉近演员与观众的距离。在花道上表演的“见得”尤其具有冲击力。
三、剧目分类
歌舞伎的剧目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时代物:以江户时代以前的武士和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剧目,如著名的《忠臣藏》(仮名手本忠臣蔵)和《菅原传授手习鉴》。
*世话物:描绘江户时代普通市民生活的现实主义剧目,多涉及情感纠纷和悲剧,如《曾根崎心中》。
*舞蹈剧:以华丽的舞蹈和音乐为主的剧目,如《京鹿子娘道成寺》、《藤娘》。
四、如何欣赏与观剧指南
对于初次接触的观众,以下建议可能有助于您更好地欣赏:
1. 选择剧目:可以从短小精悍的“舞蹈剧”或著名的折子戏开始,这类剧目视觉冲击力强,故事相对简单。
2. 利用解说设备:许多剧院(如东京的歌舞伎座)提供英文语音导览耳机,可以实时讲解剧情、背景和表演特色,这是理解歌舞伎的“神器”。
3. 关注“看点”:提前了解剧目的“见所”,即精彩之处,比如著名的打斗场面、华丽的服装变换(“早替り”)或复杂的舞蹈。
4. 了解基本礼仪:观看歌舞伎是一种正式的文化活动,着装得体即可。在演员表演精彩的“见得”时,可以听到观众席传来呼喊声,这是正常的互动,无需惊讶。
五、现代传承
歌舞伎并非一成不变的化石艺术。它不断吸收新的元素,并有像市川团十郎、尾上菊五郎、中村狮童等明星演员,在年轻人中也拥有很高的人气。同时,也有一些创新尝试,比如将莎士比亚戏剧改编成歌舞伎版本。
歌舞伎是一门融合了戏剧、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它诞生于市民文化,以其绚烂、夸张和程式化的美学,展现了日本独特的戏剧世界。如果有机会去日本,亲临歌舞伎座感受一场演出,必将是一次难忘的文化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