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深耕留学规划多年的顾问,每年都会遇到大量国际生纠结:本科选新加坡还是香港?两地同为亚洲top教育枢纽,都有全英文授课、离家近、就业优势突出的特点,但申请逻辑、院校偏好、费用成本却大不相同。今天就从「申请核心差异」「全流程攻略」「适配人群」三个维度,帮你理清思路,找到更适配的方向。
一、先搞懂核心差异:新加坡 VS 香港,申请不是 “二选一” 而是 “对不对味”
很多同学误以为两地申请流程相似,其实从院校体系到考核重点,都藏着 “隐形门槛”。先看这张对比表,快速抓住关键区别:
对比维度 | 新加坡公立大学(NUS/NTU/SMU/SIT/SUTD) | 香港公立大学(港大 / 港中文 / 港科技等 8 所) |
---|---|---|
核心申请方式 | 自主招生(需单独网申)+ 部分认可 IB/A-Level/AP 等国际课程 | 1. 国际生:自主招生(单独网申);2. 内地生:通过 “内地本科生入学计划(JUPAS)” |
语言要求 | 雅思 6.5(写作阅读不低于6.5)/ 托福 90,部分专业更高(如商科) | 雅思 6.0-6.5(港大 / 港科技多要求 6.5,单项不低于 6.0)/ 托福 80-90 |
标化成绩偏好 | 极看重课程难度 + 分数,IB 38+/A-Level AAA + 是热门专业门槛,AP 需 5 门 5 分以上 | 分数达标即可(IB 36+/A-Level AAB),更看重文书、活动与专业的匹配度 |
面试概率 | 商科、社科、设计类几乎必面,侧重学术潜力 + 逻辑思维 | 大部分专业需要面试,商科 / 传媒类会考察案例分析,文科侧重批判性思维 |
学费 + 生活费(年) | 学费:国际生 3-5 万新元(约 15-25 万人民币);生活费:1.2-1.8 万新元(约 6-9 万人民币) | 学费:国际生 12-18 万港币(约 11-17 万人民币);生活费:12-15 万港币(约 11-14 万人民币) |
奖学金机会 | 政府奖学金(如 SM3/SM4,覆盖学费 + 生活费,但需签毕业后留新工作协议) | 院校奖学金(多覆盖部分学费,竞争激烈,无强制留港要求) |
二、申请全流程攻略:从准备到递交,避坑指南都在这
不管选新加坡还是香港,申请都需要 “早规划 + 精准发力”。这里分两地拆解关键步骤,帮你少走弯路。
(一)新加坡公立大学:“标化为王,细节制胜”
新加坡公立大学(尤其是 NUS 和 NTU)对国际生的筛选堪称 “严进严出”,核心是 “用硬成绩打底,用软背景加分”。
-
准备阶段(申请前 1-2 年)
- 搞定标化:如果读 IB,尽早确定 HL 科目(建议选 3 门与目标专业相关的科目,如申工科选 Math/Physics/Chemistry);读 A-Level 的同学,至少选 3 门核心科目,避免选难度低但与专业无关的科目;AP 考生需注意,新加坡更认可 “多门高分”,而非 “数量多但分数低”。
- 积累软背景:重点做 “学术相关” 的活动,比如申商科可以参加沃顿商赛、FBLA;申工科可以参与机器人竞赛、科研项目(如国内的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申文科可以发表短篇论文、参加辩论比赛。新加坡不看重 “泛泛的志愿者活动”,更在意你是否对目标专业有深入理解。
-
申请阶段(提前 6-8 个月)
- 网申时间:NUS/NTU 的本科申请通常在每年 9 月开放,次年 3 月截止(部分专业如设计、音乐有单独截止日期,需提前查官网)。
- 文书重点:个人陈述(PS)不要写 “流水账”,要聚焦 “为什么选这个专业 + 为什么选这所学校 + 你能为学校带来什么”。比如申 NTU 的计算机科学,可结合 NTU 在 AI 领域的研究优势,写你参与过的 AI 项目,以及想跟随某位教授做研究的意愿。
- 材料递交:除了成绩单、语言成绩,部分专业需要提交作品集(如设计类)、推荐信(建议找数学 / 物理老师或科研导师写,突出你的学术能力)。
-
面试 + 录取阶段(申请后 1-3 个月)
- 面试形式:多为线上小组面或一对一,时长 20-30 分钟。常见问题如 “你如何看待新加坡的科技发展”“如果你的项目失败了,会怎么处理”,考察逻辑思维和应变能力。
- 录取等待:新加坡公立大学录取结果分批次发放,从次年 2 月开始,最晚 5 月结束。如果拿到 waitlist,可补充最新的活动成果(如竞赛获奖、新的科研进展),增加录取概率。
(二)香港公立大学:“匹配度优先,个性加分”
香港的大学更看重 “你是否与专业契合”,标化达标后,文书和面试的权重更高,适合 “有明确专业方向 + 独特经历” 的学生。
-
准备阶段(申请前 1 -2年)
- 标化要求:分数无需 “卷到没边”,但要达标(如港大商科 IB 37+/A-Level A*AB)。重点是 “选对课程”,比如申港中文的传媒,建议 IB 选 English A、History 等科目,体现人文素养。
- 软背景:侧重 “与专业相关的实践经历”。申传媒可以做校园公众号主编、参与纪录片拍摄;申法学可以参加模拟法庭、去律所实习;申教育可以做家教、支教(但要写清你从中学到的教育理念,而非单纯罗列经历)。
-
申请阶段(提前 4-6 个月)
- 网申时间:香港的大学开放时间更早,通常每年 9 月陆续开放,部分专业(如港科技的计算机)11 月就截止,建议 10 月前完成递交(“早申早录” 原则适用)。
- 文书重点:PS 要 “讲故事”,突出你的 “独特性”。比如申港大的环境科学,可以写你家乡的环境问题,以及你如何通过调研提出解决方案,体现你对专业的热情和行动力。另外,香港的大学很看重 “对香港的了解”,可以在 PS 中提你关注的香港环保政策、学术会议等。
- 申请通道:国际生走 “Non-JUPAS 通道”,单独网申;内地生也可以同时走 JUPAS 和 Non-JUPAS,但要注意避免重复申请同一专业。
-
面试 + 录取阶段(申请后 1-2 个月)
- 面试形式:多为线上一对一,部分专业(如商科)有案例分析题(如 “如何为某品牌制定香港市场的推广方案”)。问题更聚焦专业,比如 “你推荐一本最近读的传媒相关书籍”“你如何理解普通法和大陆法的区别”。
- 录取等待:香港的大学录取速度快,11 月递交的话,12 月可能就出结果;最晚 4 月结束。如果录取,需在 2-4 周内缴纳押金(通常 1-2 万港币,可抵扣学费)。
三、适配人群:哪类学生更适合新加坡 / 香港?
-
选新加坡的情况:
- 目标是 “top工科 / 商科”(NUS/NTU 的工科全球 Top 10,商科在亚洲认可度高);
- 擅长考试,标化成绩优异(能达到 IB 38+/A-Level AAA+);
- 考虑毕业后留居亚洲发展(新加坡政府对国际生留新就业有政策支持,工作签证通过率高)。
-
选香港的情况:
- 喜欢 “多元文化 + 灵活的课程设置”(香港的大学允许跨学院选课,部分专业可双学位);
- 软背景丰富,擅长表达(文书和面试能突出个性和专业匹配度);
- 未来想进外企、投行或回内地发展(香港的学历在内地和国际认可度均衡,实习机会多)。
四、最后一句真心话
新加坡和香港没有 “好坏”,只有 “是否适合你”。如果标化强、目标明确,新加坡的 “硬核” 教育能给你扎实的学术基础;如果喜欢灵活、看重实践,香港的 “个性化” 培养能让你很快成长。建议大家提前 1-2 年规划,先确定专业方向,再根据自身优势选地区 —— 毕竟,最适合你的,才是好的选择。
如果还有具体问题(如某所学校的专业细节、文书怎么写),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会一一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