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术迭代加速、社会问题日趋复杂的今天,单一学科知识已难以应对全球挑战与职业市场的多元需求。香港理工大学(PolyU)依托其深厚的学科积淀与创新教育理念,打造跨学科研究学士学位项目(Bachelor’s Degree Scheme in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BDSIS),以 “打破学科边界、赋能个性化成长” 为核心,培养兼具多元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应对未来不确定性提供教育解决方案。
专业定位:应势而生的跨学科培养
作为香港高校跨学科教育的前沿探索者,香港理工大学凭借在工程、商科、设计、社科等领域的优势,将跨学科教育从理念转化为系统化培养体系。该项目精准对接当今社会对 “全能型人才” 的迫切需求,打破传统学科壁垒,鼓励学生在文理、技艺、商社等多元领域自由探索,通过知识的交叉融合形成独特竞争力。无论是人工智能与人文伦理的碰撞,还是生物医学与设计思维的结合,都能在此找到生长土壤,最终实现 “以个性化知识结构适配未来职业生态” 的培养目标。
核心特色:灵活定制的成长路径
1. 自主构建的课程体系
项目采用 “核心模块 + 个性化选修” 的弹性结构,毕业需完成至少 120 个学术学分(其中 50% 以上为 3 级及以上课程学分),具体由四部分构成:
- 跨学科核心课程(18 学分):涵盖《跨学科研究导论》《跨学科研究方法》《当代议题反思》及《跨学科顶点课程》四大模块,夯实跨领域分析与研究的基础能力;
- 自主定制主修课程(最低 54 学分):学生可根据兴趣与职业目标,从全校学科资源中选取至少两个领域的课程进行组合,例如融合生物医学工程与心理学课程服务残障人士福祉,或结合计算机知识与社会编程探索非洲民生需求;
- 大学通识教育(27 学分):通过人文、社科、科技等广谱课程拓宽知识视野;
- 自由选修课(最低 6 学分):为兴趣探索与知识补全提供灵活空间。
2. 全程护航的学术支持
每位学生自入学起便配备专属全职学术导师,全程指导课程选择、学术规划与职业发展。从主修方向确定到跨学科项目设计,从选课学分调整到实习机会对接,导师均提供个性化建议。学生需每月与导师会面,尤其在学业关键节点或面临挑战时,可获得针对性支持,确保个性化学习路径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3. 实践导向的能力培养
项目将 “工作整合教育(WIE)” 列为必修环节,要求学生完成 3-6 个培训学分的实习实践,通过在媒体机构、科技企业、公益组织等不同场景的实战历练,将跨学科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可参与各类跨学科竞赛与研究项目,如借助理工大学在智能可穿戴技术、可持续时尚等领域的科研优势,参与融合技术与社会需求的创新实践,积累项目经验与行业资源。
培养目标: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
项目以 “培养全球问题解决者” 为目标,通过四年系统培养,使学生具备五大核心能力:
- 跨维认知能力:从多学科视角拆解复杂问题,批判性整合多元信息形成全面认知;
- 知识融合能力:灵活运用至少两个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设计创新解决方案;
- 可持续领导力:在特定领域秉持专业伦理与社会责任感,驱动可持续发展实践;
- 跨界协作能力:与不同学科、行业人士高效沟通协作,构建多元合作网络;
- 终身学习能力:主动规划知识体系更新,适应动态变化的学习与职业环境。
深造与就业:多元广阔的发展前景
凭借 “跨学科知识 + 实践能力 + 个性化优势” 的复合特质,毕业生在职业市场与学术领域均具备强劲竞争力。就业方向覆盖科技、金融、文创、公益等多个领域,例如进入科技企业担任产品经理(融合技术与用户研究)、在咨询公司提供跨领域解决方案、或在公益组织开展创新项目。深造方面,学生可凭借定制化知识背景,在跨学科研究领域(如数字人文、可持续科技)继续深造,或根据组合方向申请单一学科的进阶学位。
适合人群:心怀热爱的探索者
该项目尤其适合两类学生:一是对多个学科抱有浓厚兴趣,不愿被单一专业局限发展的 “跨界爱好者”;二是关注复杂社会问题,希望通过多元知识工具实现特定目标的 “问题解决者”。无论未来志在创业创新、学术研究还是社会服务,跨学科研究学士学位都能提供适配的知识体系与能力储备,成为个性化发展的坚实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