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香港大学以一场声势浩大的专业革新回应全球产业变革浪潮 —— 横跨商学院、文学院、工学院的 9 个全新本科专业正式亮相。从数据驱动的决策智慧到文理交融的 AI 创新,从工程精英的多维培养到全球创意的产业深耕,这些专业打破传统学科边界,以 "精准对接需求、强化实践能力、培育全球视野" 为核心,为学子铺就适配未来的成长路径。
一、 数据与决策:商业与科技的交叉核心
1. 统计决策科学(理学士・计算与数据科学学院)
作为商学院与数据科学跨界的创新产物,本专业以 "数据赋能决策" 为核心定位,专为应对企业对精准决策人才的迫切需求而设。课程采用 "基础筑牢 + 方向深耕" 模式,大一夯实概率建模、统计推断等核心理论,大二起可从决策分析、风险管理、统计学三大方向中自主选择。
课堂上,学生通过数据可视化、预测分析等课程掌握技术工具,更能借助金融风控、市场洞察等真实案例锤炼实战能力 —— 比如运用贝叶斯学习模型优化投资组合,或通过生存分析构建客户留存策略。毕业生凭借 "统计理论 + 行业洞察" 的双重优势,可无缝衔接数据分析师、风险建模师等高薪岗位,适配金融、咨询、科技等多领域需求。
2. 计算与数据科学(理学士・计算与数据科学学院)
这一独立于工程学院的全新专业,标志着港大在数字领域的战略升级。课程主打 "宽基础 + 精方向",大一阶段强化数学基础、编程能力与数据科学核心理论,大二起可选择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及数据科学两大方向深化学习。
从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到数据库管理、云计算,课程全面覆盖数字时代核心技术;更依托港大与科技企业的合作资源,让学生参与真实场景的实战项目 —— 比如用深度学习处理医疗影像数据,或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城市交通调度。凭借扎实的技术功底,毕业生既能胜任 AI 算法研发、大数据工程师等核心岗位,也能适配金融科技、智能制造等交叉领域需求。
二、 文理融合:AI 时代的人文温度
3. 全球创意产业(文学士・文学院)
聚焦电影、游戏、视觉艺术、音乐四大领域,本专业是港大响应全球文化产业升级的重磅布局。课程体系完美平衡 "理论深度与产业实践":一方面通过文化研究、创意经济、知识产权等课程解析全球创意产业的运作逻辑,比如探讨 K-pop 的全球传播机制与文旅融合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依托香港国际文化枢纽优势,联动本地创意机构提供实习机会 —— 从电影节策展到游戏 IP 运营,学生可沉浸式体验产业全链条。
大二起,学生可选择电影与媒体传播、游戏与数字人文、视觉艺术与博物馆学、音乐与表演艺术任一方向深耕,毕业后既能投身文化经纪、创意策展等核心领域,也能胜任跨文化营销、数字内容制作等衍生岗位,成为跨境创意产业的核心力量。
4. 文学士及工学士(人工智能及数据科学)
作为港大打破文理壁垒的标杆项目,本专业采用五年制双学位培养模式,由文学院与工程学院联合打造。在这里,技术硬核与人文底蕴不再对立:学生既要通过机器学习、数据建模等课程掌握 AI 核心技术,也要深耕语言学、伦理哲学等文科课程 —— 比如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文学作品,或从社会学视角探讨算法歧视的解决方案。
这种独特的培养路径,让毕业生既能胜任算法设计、数据分析等技术岗位,也能在科技政策制定、AI 伦理研究、人文数据挖掘等交叉领域脱颖而出。无论是为智能产品注入人文关怀,还是从数据中解读社会规律,他们都能成为连接科技与人文的桥梁型人才。
三、 工程革新:从技术精英到行业leader
工学院以 327 个共享招生名额,推出涵盖基础工程、精英培养、本硕衔接的多元化专业矩阵,全面强化 AI 与工程的深度融合。
5. 工学士精英课程
作为工学院的 "顶配项目",本专业以培养 "未来工程leader" 为核心目标,采用小班化教学与个性化培养方案。课程在覆盖工程基础理论的同时,特别强化三大模块:通过工程管理、创新战略课程构建领导思维;依托港大国际合作网络提供海外研修机会,拓展全球视野;对接top企业开展产学研项目,比如参与新能源项目的落地执行。
从技术方案设计到团队协同管理,从跨学科沟通到全球资源整合,毕业生凭借 "技术专长 + 领导能力" 的双重优势,可快速长成为工程领域的管理骨干或技术领军者。
6. 数据与系统工程(工学士)
紧扣数字时代对 "系统优化 + 数据处理" 的双重需求,本专业聚焦 "数据驱动的工程升级"。课程涵盖数据结构、系统工程、智能算法、工业互联网等核心领域,重点培养学生两大能力:一是设计、开发与维护复杂数据系统的技术功底,二是运用数据优化工程流程的思维方式。
依托港大在智能系统领域的科研优势,学生将深度参与真实项目 —— 比如用工业大数据优化智能制造生产线,或构建智慧城市的交通调度系统。毕业生可服务于科技企业、制造业、互联网平台等多领域,胜任系统架构师、数据工程师、工业智能分析师等核心岗位。
7. 机械工程(工学士)
作为工程领域的经典专业,港大在 2025 年的新设置中注入了前沿元素,聚焦智能制造、机器人技术、新能源装备三大方向。课程既保留机械设计、热力学等核心理论,又新增工业机器人编程、3D 打印技术、新能源动力系统等前沿内容。
学生可在实验室中调试协作机器人,参与新能源汽车底盘优化项目,或借助仿真技术设计智能装备。毕业生既能进入高端制造、汽车、航空航天等传统优势行业,也能适配机器人研发、绿色能源装备等新兴领域,成为机械与智能技术融合的复合型人才。
8. 土木工程(工学士)
面对 "智慧城市 + 绿色发展" 的时代需求,本专业以 "可持续基建 + 智能建造" 为核心升级方向。课程覆盖结构工程、岩土工程等传统领域,更融入 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绿色建材研发、智慧交通系统设计等前沿内容。
从韧性城市的防洪工程设计,到低碳建筑的能效优化,再到智能工地的安全管控,学生通过真实项目积累实战经验。毕业生不仅能在建筑、交通、市政等领域从事设计与管理工作,更能在碳中和基建、智慧城市建设等新兴领域抢占先机。
9. 工学学士与人工智能理学硕士联合课程
采用 "4+1" 五年制本硕衔接模式,本专业让学生以高效率掌握工程与 AI 的双重高阶学位。前四年完成工学学士阶段学习(可衔接机械、土木等工程方向),第五年专注 AI 理学硕士课程,涵盖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智能系统等前沿领域。
这种 "工程基础 + AI 进阶" 的培养路径,完美适配产业对 "技术深度 + 跨域能力" 的需求 —— 比如机械工程方向的学生可专攻智能装备研发,土木工程方向的学生可深耕智慧基建技术。毕业时,学生将同时具备工程领域的专业积淀与 AI 技术的创新能力,成为高端技术岗位的核心竞争者。
结语:在港大,定义未来的可能性
从数据决策到创意产业,从文理交融到工程革新,港大 2025 年的新专业矩阵,既是对全球科技与产业变革的精准回应,更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胆突破。在这里,没有固定的成长模板,只有无限的发展可能 —— 无论你是追求技术深度的工程师、洞察规律的数据expert,还是连接文化与商业的创意先锋,都能找到适配自己的成长路径,在港大的平台上开启通往未来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