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社区活动室里,63岁的王阿姨捧着一本西班牙语单词本,戴着老花镜逐个勾画音标;隔壁张叔则在用手机跟着B站视频练日语五十音,嘴里念叨着“这个发音像极了咱们方言的‘吃饭’”……
这不是年轻人的“内卷现场”,而是当下愈演愈烈的“银发族小语种热”。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越来越多退休老人将目光投向小语种学习——有人想圆年轻时“环游世界”的梦,有人盼着能翻译老照片里的家书,更有少数人期待“发挥余热”做兼职翻译。
“多学一门小语种,退休后靠翻译月入过万”的说法在社交平台流传,这究竟是真实机会,还是老年群体的“自我激励”?我们采访了5位退休学员,试图揭开这场“银发学习潮”的真实面貌。
【点我在线咨询小语种课程】
“不为赚钱,就想看看世界本来的样子”:旅行者的“语言解锁”
71岁的李奶奶是“小语种学习大军”里的“资深选手”。退休前她是中学语文老师,总遗憾“带学生看世界只能在课本里”。5年前Di一次去欧洲自由行,因语言不通错过许多本地体验:“在意大利佛罗伦萨,我想问老匠人手工皮具的故事,却只能比划‘好看’;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听不懂导游讲的建筑背后的神话。”
从那以后,她开始在老年大学系统学西班牙语。“现在再去旅行,我能和面包店老板聊‘传统发酵工艺’,在塞维利亚的弗拉门戈剧场,能听懂观众喊‘¡Olé!’时的激动。”她翻出手机里的照片,“上个月在墨西哥城,我用刚学的‘mucho gusto’(很高兴认识你)和街头艺人合影,他说我是‘最有温度的中国游客’。”
李奶奶坦言,从未想过靠翻译赚钱,但小语种让她“真正触摸到了世界的纹理”。“以前看风景是‘到此一游’,现在是‘对话历史’。”她说,“这种获得感,比赚多少钱都踏实。”
“给孙辈讲爷爷的故事”:回忆录里的“跨时空翻译”
68岁的陈爷爷学日语的念头,源于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的一本旧日记。“爷爷是抗战时期的翻译官,日记里夹着和日本士兵的对话残页,还有他用日语写的家书。”陈爷爷叹气,“但这些文字我完全看不懂,只能交给专业机构翻译,费用高不说,总少了份‘家人解读’的温度。”
他报了社区的日语兴趣班,从五十音开始啃。“现在能勉强翻译爷爷日记里的短句了——‘今日の空は血のように赤い’(今日的天空红如血),原来他记录的是战场上的黄昏。”他翻出翻译本,“最珍贵的是爷爷写给母亲的信:‘待戦争が終わり、桜の季節に帰ろう’(等战争结束,樱花季我们就回家)。现在我把这些译成中文,讲给孙辈听,他们才知道太爷爷的故事不是‘老掉牙的历史’,是活生生的人。”
对陈爷爷来说,学小语种是“给家族记忆续上了语言的线”。“翻译回忆录不是为了发表,是想让后代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根在哪里。”
“社区需要‘文化桥梁’”:兼职翻译的“轻量级变现”
75岁的周阿姨是少数真的靠小语种“赚零花钱”的退休者。退休前她是外贸公司会计,精通英语,去年在社区老年大学学了基础法语。“社区有位法国交换生寄住,家长希望孩子能接触中国文化,我就毛遂自荐当‘临时翻译’。”她笑着说,“带他逛菜市场教‘白菜’‘豆腐’怎么说,陪他参加社区书法课解释‘笔墨纸砚’,一个月下来,家长硬塞给我500块‘辛苦费’。”
后来,社区得知她的特长,邀请她定期给外籍老人活动中心做简单翻译——帮忙填表格、读药品说明书、组织节日茶话会。“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能让外国老人感受到温暖,我也乐在其中。”周阿姨算了笔账,“每月接3-4单,平均收入800到1200元,够买些进口零食和老伙伴分享。”
她强调:“这不是‘月入过万’的生意,更像‘发挥余热的快乐’。我法语只够日常交流,复杂文件还得找专业译员。但对社区来说,有个‘能说几句’的热心老人,已经很珍贵了。”
“学小语种,是给退休生活‘装新引擎’”:学习本身的治愈力
采访中,几乎所有老人都提到:学小语种的最大收获,不是“赚钱”或“翻译”,而是重新找到了“成长的感觉”。
65岁的吴阿姨曾是家庭主妇,退休后一度陷入“时间太多却不知道做什么”的迷茫。学德语后,她每天打卡背单词、看德语动画片,“脑子动起来了,记性都好了!”她还加入线上德语角,和德国退休教师聊园艺、聊音乐,“现在我有两个‘朋友圈’——小区的广场舞姐妹,和屏幕那头的‘德语搭子’。”
心理学教授刘老师分析:“退休后,老人面临‘社会角色缺失’的焦虑。小语种学习提供了‘阶段性目标’,每学会一个单词、一句对话,都是对自我价值的确认。这种‘我在进步’的感觉,比单纯消遣更能对抗孤独。”
给银发族的“低门槛学习指南”
【点我在线咨询小语种课程】
想尝试小语种学习的退休朋友,不妨从这些“轻量级资源”入手:
- 老年大学课程:多数社区或市级老年大学开设日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基础班,学费低(每学期500到1000元),老师耐心,同学年龄相仿,社交属性强。
- 线上免费资源:B站“老年学外语”系列(如“日语奶奶”“西班牙语大叔”)、国家开放大学的老年教育慕课,内容从发音到日常对话,循序渐进。
- 工具辅助:多邻国(Duolingo)的“轻松模式”、有道词典的“老年版”大字体功能,适合碎片时间学习;翻译软件(如DeepL)可作为辅助,但别依赖——毕竟“自己会”比“查得到”更有成就感。
写在最后:学习,永远是“zui好的养老”
回到最初的问题:“多学一门小语种,退休后靠翻译月入过万”?
采访中,我们发现这更像一个“引子”——真正吸引老人的,是小语种背后“重新连接世界”的可能:连接异国的风景、连接家族的记忆、连接同频的伙伴,甚至连接更鲜活的自己。
正如李奶奶说的:“学语言不是为了‘有用’,是为了‘有趣’。当你能用另一种语言说‘今天天气真好’,看一朵花时能想起它的原名,这种快乐,多少钱都买不来。”
退休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为自己而学”的起点。小语种也好,书法绘画也罢,愿每个老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第二人生”——不为别人,只为活得更丰盛、更自在。
【点我在线咨询小语种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