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几位家长聊天,听到最多的话是:“听说日语高考能提分,可孩子不愿意怎么办?”“报了班但效果不明显,是不是我们哪里没做好?”
作为带过5届日语高考生、也和数百位家长打过交道的老师,我想说:转考日语不是“家长替孩子做选择”,而是“和孩子一起找出路”。这一路,有些“关心”若方式不对,反而会成为孩子的负担。今天就聊聊家长最易踩的4个“雷区”,帮大家用对方式支持孩子。
别急着替孩子“做决定”:尊重意愿,比“为他好”更重要
去年遇到一位妈妈,听说邻居家孩子转考日语涨了40分,立刻给孩子报了日语班,甚至偷偷退了英语补习课。结果孩子抵触情绪严重:“我又不喜欢日语,凭什么你们替我选?”三个月后,孩子干脆把日语书锁进抽屉,成绩不升反降。
问题根源:转考日语涉及孩子的学习动力和长期规划。若孩子本身抗拒(比如对语言学习没兴趣、觉得日语“奇怪”),强行推进只会激发逆反心理。
正确做法:先和孩子坦诚沟通。可以一起查资料(比如日语高考题型、和英语的难度对比),带孩子试听日语课,甚至让他/她试着背几个简单单词(比如“こんにちは”“ありがとう”)。如果孩子表现出“愿意试试”,再共同制定计划;如果孩子明确抗拒,不妨再观察英语是否有提升空间——转考是手段,提分是目的,尊重孩子的参与感,才能让他/她主动投入。
别用“别人家的孩子”制造焦虑:你的鼓励,比“比较”更有力量
【点我在线咨询日语课程】
有位爸爸总对孩子说:“你看楼下小宇,转考日语才半年,模考都120了!你怎么才100?”原本孩子还愿意每天抽半小时背单词,被这么一激,干脆摔了笔:“他行我不行,反正我也学不好!”
问题根源:日语高考的提分速度因人而异——有的孩子基础好、学得快,有的孩子需要更多时间消化语法。家长盲目比较,会让孩子陷入“我不如别人”的自我否定,甚至放弃努力。
正确做法:关注孩子的“小进步”。比如孩子今天多背了5个单词、听懂了一段听力对话,哪怕只是“今天错题比昨天少2道”,都要及时肯定:“你这次助词用对了,比上周进步了!”焦虑会消耗动力,而具体的鼓励能让孩子看见自己的成长,更愿意坚持。
别盲目迷信“su成班”或“wan能资料”:踏实学,比“找捷径”更靠谱
曾见过一位妈妈,花大价钱给孩子报了“3个月冲130”的日语su成班,结果孩子跟不上高强度进度,越学越懵。还有的家长囤了十几本语法书、真题集,逼孩子每天“刷完3套题”,最后孩子只记住了答案,没理解考点。
问题根源:日语高考看似“门槛低”,实则需要扎实的语法体系和词汇积累。su成班往往压缩基础学习时间,导致“根基不稳”;资料堆砌则会让孩子陷入“贪多嚼不烂”的困境。
正确做法:帮孩子筛选“适合的资源”,而不是“最贵的资源”。比如选1-2本系统教材(如《新标准日本语》初级+中级),搭配一套真题集(近10年即可);如果报班,优先选“侧重基础+个性化辅导”的机构(而非只宣传“su成”)。学习没有捷径,家长的任务是帮孩子减少干扰,把精力放在“有效输入”上。
别忽视孩子的心理状态:他/她的崩溃,可能藏在“我没事”背后
【点我在线咨询日语课程】
有位妈妈发现孩子最近总躲在房间哭,问起来孩子只说“没事,学不会”。后来深入沟通才知道,孩子因日语作文总跑题,被老师批评“没天赋”,觉得自己“转考错了”。妈妈这才意识到:“我只盯着分数,却没问他/她心里有多委屈。”
问题根源:转考日语的孩子,往往承受着“双重压力”——既要比别人证明“转考值得”,又要面对日语学习中的挫折(比如语法总错、听力听不懂)。家长若只关注结果,忽略情绪疏导,孩子很可能陷入“自我怀疑”。
正确做法:做孩子的“情绪树洞”。每周留1小时和孩子“闲聊”(不聊学习),问问“最近学日语有什么有趣的事?”“有没有哪道题让你特别有成就感?”;当孩子抱怨“学不会”时,别急着反驳,先共情:“确实,语法这么多,换我也会烦躁。”孩子的信心,需要家长的“看见”和托底。
写在最后:zui好的支持,是“陪他一起解决问题”
转考日语的路上,孩子需要的不是“替他做决定的家长”,而是“和他一起找方法的战友”。
尊重他的意愿、肯定他的进步、帮他筛选资源、接住他的情绪——这四件事做好了,哪怕日语学习有波折,孩子也能感受到“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毕竟,高考的意义不仅是分数,更是孩子在挫折中学会坚持、在支持下找到方向的过程。你的每一份理解,都会成为他/她冲高分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