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治理能力和全球合作)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人工智能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明显增强,人工智能开放合作体系不断完善。
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智能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技术普惠和成果共享。
到2035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整个意见明确了人工智能行业发展路径,精准回应了市场关切,释放了积极的政策信号。但无论怎么发展人才都是人工智能的核心要素。如果未来想从事人工智能相关工作,在专业选择上可以有哪些考虑呢?
人工智能专业
并不是只有你学了“人工智能”这个专业,才能从事人工智能相关的工作。事实上,人工智能不是一个孤立的学科,而是一个高度交叉、融合、协同的综合性领域。它的发展离不开多个工程与技术学科的共同支撑。
我们可以以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明星产品”——人形机器人为例,来直观理解这一点。一台能够行走、对话、抓取物体、甚至自主学习的人形机器人,背后凝聚的是多个学科的智慧结晶:
这是人工智能最直接的“大脑”所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核心技术,都源于计算机科学。操作系统、算法设计、高性能计算、软件工程等,为AI提供了运行的“思维框架”和“语言工具”。没有强大的软件系统,再先进的硬件也只是一堆零件。
人工智能本身就是电子信息大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芯片设计、信号处理、无线通信,到嵌入式系统、FPGA开发,电子信息工程为AI提供了底层硬件平台和信息传输通道。比如,AI芯片(如GPU、TPU、NPU)的研发,就离不开微电子与集成电路技术的突破。
人形机器人要“感知”世界,离不开各类高精度传感器——视觉摄像头、激光雷达、惯性导航、力觉传感器、温度湿度检测等。这些都属于仪器科学的范畴。仪器类专业不仅负责传感器的研发与集成,还涉及数据采集、系统标定、精度控制等关键环节,是AI实现“眼、耳、手、触觉”的物理基础。
自动化是人工智能实现“行为”的桥梁。运动控制、反馈调节、路径规划、多体协同等,都依赖于自动控制理论。机器人如何稳定行走?如何在复杂环境中避障?这些都需要先进的控制算法(如PID、MPC、强化学习控制)来实现。可以说,自动化让人工智能“动起来”。
再智能的系统,也必须“通电”才能运行。电气工程为AI设备提供电力系统设计、电机驱动、能源管理、配电安全等支持。从电池管理系统(BMS)到高效电机控制,从电源模块到电磁兼容设计,电气工程保障了AI系统的稳定“生命力”。
人形机器人的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关节传动、轻量化制造等,都离不开机械工程。仿生结构、柔性驱动、减震降噪、热管理等,都是机械专业为AI硬件提供的关键支撑。没有合理的机械结构,AI再“聪明”也无法稳定行走或完成精细操作。
人工智能不是某个单一专业的“专属领地”,而是一个多学科协同作战的“系统工程”。它像一座大厦,计算机是它的“大脑”,电子信息是“神经系统”,自动化是“小脑与脊髓”,机械与材料是“骨骼与肌肉”,电气是“血液循环”,仪器是“感官”,而数学则是“地基”。
因此,无论你学的是计算机、电子、自动化、电气、机械、仪器,甚至是数学、物理、材料,只要你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愿意学习新技术,主动向AI领域靠拢,你都有机会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重要参与者甚至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