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在新闻通气会上透露,2023年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中提出的“到2025年优化调整约20%高校学科专业布点”目标已顺利实现。这一调整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对国家发展战略和市场人才需求的积极响应。
本次学科专业的大规模优化并非孤立事件,而是近年来高校持续回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具体体现。从高校近五年的专业设置变化来看,新增加的专业共计1068个,其中工学类占501个,约占新增总量的一半;理学和管理学分别新增131个和86个,位居其后。这一分布与我国工学门类规模较大的现状相符,也体现出与国家“新工科”建设方向的一致性。
在专业新增的同时,不少传统专业也逐渐退出。数据显示,近年来高校本科专业新增数量有所下降,而撤销数量持续上升,表明高校正在对学科结构进行“瘦身”。这一变化既出于学校整合资源、提升师资效率的需要,也与部分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就业表现欠佳有关。
从新增专业的关键词来看,“智能”“智慧”“工程”“技术”等成为高频词,说明“智能+”转型已成为学科发展的重要趋势。这一变化既服务于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目标,也满足了市场对跨领域人才的迫切需求。值得注意的是,“智能+”不仅体现在工程技术领域,还逐渐扩展到艺术、教育等人文社科门类,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格局。
在智能主导的专业建设浪潮中,与“健康”和“运动”相关的专业也呈现出明显增长。“运动训练”专业新增25个布点,成为非工科领域中新增数量较多的专业之一。这一变化与“健康中国”战略和“体教融合”政策的推进密切相关,市场对具备运动训练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正在上升。
此外,一批全新专业应运而生,精准对接国家战略与民生需求。诸如“碳中和科学与工程”“低空技术与工程”等专业,面向绿色经济和新兴空域开发等领域;而“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老年医学与健康”等专业,则回应了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社会需求。这些新专业虽然目前规模不大,但未来就业空间值得关注。
在新文科建设方面,跨学科融合成为主要特征。传统文科专业如金融、管理、传媒等,正积极融入数据科学和计算机技术,形成如“计算金融”“金融科技”“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新方向,以培养既具备人文素养又掌握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对于有志于海外深造的学生,建议可以主动关注国际前沿学科交叉动向,参与行业认证和实践项目,积累相关经验。在专业选择和职业规划方面,应结合个人兴趣与国家发展需要,注重提升跨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就业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