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这一政策动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该文件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在推动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方面迈入了新阶段。
回顾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路径,从2015年“互联网+”行动的推出,到此次“人工智能+”行动的实施,中间正好相隔十年。有观察指出,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似乎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特征。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2004年,一批本土互联网企业逐渐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2015年,“互联网+”行动启动;如今,“人工智能+”行动的推出,进一步体现出技术演进与政策引导之间的协同关系。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周伯文表示,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的转变,体现了信息技术的持续深化。两者虽然相隔十年,但都反映出技术发展的内在节奏。“互联网+”更多侧重于优化资源配置,而“人工智能+”则通过智能化手段创造新的价值形态。
《意见》的发布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方面,它有助于我国在当前发展阶段争取战略主动;另一方面,也将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进步,并促进全球范围内的技术协作与合作。
《意见》提出了六大重点行动,包括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治理能力和全球合作。这些行动并非简单并列,而是体现出清晰的战略逻辑和发展梯度。
在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方面,“人工智能+”旨在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具体举措包括加快科学大模型建设、推动科研设施智能化升级,以及促进人工智能与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和6G等前沿领域的协同创新。同时,该行动还强调培育智能原生业态,推动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智能化转型,提升全员人工智能素养。
在消费与民生领域,“人工智能+”将致力于拓展服务消费新场景,加强智能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生活服务品质,并推动智能终端产品的创新与应用。此外,人工智能还将广泛应用于健康管理、辅助诊疗、文化创作等领域,助力打造更有品质的生活方式。
在治理与全球合作方面,“人工智能+”将推动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并加强在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等场景的应用。同时,通过推动技术开源与普惠共享,中国希望与国际社会共同构建人工智能治理体系。
需要认识到,当一项技术被称为“某某+”时,意味着其已具备基础性、平台性和通用性特征,能够与各行各业广泛融合,产生显著影响。
在这一背景下,个人和社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应对:
首先是跨界融合。建议在专业选择与职业规划中,注重人工智能与核心专业的结合。例如,金融专业的学生可补充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相关知识,为未来从事智能投顾、风险管理等方向做准备;传媒专业的学生则可关注人工智能在内容生产、传播分析等领域的应用。
其次是观念更新。建议打破“非人工智能专业不相关”的思维限制,主动挖掘现有专业与人工智能的结合点,并密切关注新出现的职业机会,如提示工程师、AI伦理顾问、智能政务分析师等新兴岗位。
最后是能力提升。积极通过在线课程、实践项目等途径学习人工智能基础知识,掌握Python编程、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核心技能,并在实际场景中加以应用,以增强竞争力。
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主动理解政策导向、把握技术趋势、提升相关能力,将有助于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机遇与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