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香港多所高校积极推进校园扩建与招生扩容计划,以响应香港特区政府在2023年《施政报告》中提出的将香港建设成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的战略目标。高校通过拓展物理空间和扩大招生规模,旨在提升全球竞争力,吸引更多国际人才,强化科研实力,推动“留学香港”品牌的建设。
香港科技大学(港科)于清水湾校区西南侧南门巴士站附近规划新的教学科研区,预计于2027年落成。该扩建计划旨在配合校方逐步提高非本地生录取比例的招生策略。根据港科本科招生及入学事务处处长刘梦琳教授的介绍,大学计划在未来三至四年内,将非本地生比例提升至40%,2024/25学年拟招收的非本地生数量预计将达到600人。为确保学术质量与科研发展,港科也持续扩大师资规模,新的教学科研区域将有效支持其研究与教学活动的扩展。该计划已通过教育局及相关部门的咨询,未收到反对意见,预计将于数年內完成建设。
同样引人关注的是香港大学(港大)国际创新中心建设计划的修订与重启。该项目原计划于薄扶林道与域多利道交汇处兴建,重点发展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等前沿学科。然而,在去年提交方案后,收到包括邻近心光盲人院暨学校等周边社区提出的意见,尤其涉及楼宇距离过近可能影响教学环境的问题。城规会因此在2023年11月要求港大重新修订方案。今年7月,港大提交优化后的新方案,将总建筑面积缩减约7000平方米(降幅15%),部分原规划用地改为住宅用途,并保留约3.2公顷的绿化地带,以更好地兼顾社区关切和生态可持续性。
从两项扩建计划可以看出两校不同的发展路径:港科侧重于“扩容”,通过拓展物理空间以应对未来学生规模的增长及科研需求;港大则更注重“优化”,在推动科研创新的同时,积极回应社会与环境诉求,体现协调发展理念。
这些举措共同体现了香港推动“教育+创新”双轮驱动的政策导向,进一步巩固其全球高等教育枢纽的地位。对非本地生而言,香港高校学额的增加意味着更多的入学机会,而教学设施与科研平台的升级也将带来更丰富的学术资源与合作机遇。尽管入学竞争可能随之加剧,但随着硬件与制度的不断完善,香港将继续成为国际学生追求优质教育的重要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