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English”这门课的核心难点不在于“语言本身”,而在于“文学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而对于国际学生(英语非母语者),难点则是“语言本身”和“学术技能”的双重巨大挑战。
1. 对英语母语者 (Native Speakers)
对于他们来说,英语课(通常叫 English Language Arts - ELA)不是学“怎么说话”或“基本语法”,而是文学课和写作课。难点在于:
-
文本分析 (Text Analysis):课程要求远远超出“理解故事讲了什么”。学生需要分析小说的主题、人物的动机、象征手法、叙事视角、作者的历史背景如何影响文本等等。例如,读《了不起的盖茨比》不是为了看爱情故事,而是要分析“美国梦”的幻灭、阶级壁垒、象征物(如绿灯、艾克尔堡医生的眼睛)的意义。
-
批判性思维 (Critical Thinking):学生被要求对文本提出自己的、有深度的见解,并用文本中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不能只说“我喜欢这个人物”,而要说“这个人物是悲剧性的,因为作者通过他的命运揭示了XXX问题,证据在第X章的第X段”。
-
高要求的写作 (Advanced Writing):要写大量的分析性论文 (Analytical Essay)。论文需要有清晰的论点、严谨的结构、有说服力的论据和深入的分析。这需要极强的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
-
阅读量巨大:课程通常会规定一长串的书单,包括从莎士比亚古典戏剧到现当代的各种小说、诗歌、非虚构作品。很多学生感到压力山大。
所以,对母语者来说,“English”难的不是语言,而是像解数学题一样,需要一层层地解构和分析复杂的文本,并用学术语言清晰地表达出来。 这是一种高阶的思维训练。
2. 对国际学生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对于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生来说,这门课的难度是指数级上升的。它结合了语言和学术的双重挑战:
-
语言壁垒:这是最直接的门槛。课程中充斥着大量的学术词汇、复杂的句式和古典英语(比如读莎士比亚)。光是读懂字面意思就已经非常困难,更别提进行深度的分析了。
-
文化背景差异:英美文学作品中充满了其特有的历史、文化、宗教和社会背景知识。缺乏这些背景,很难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和幽默讽刺之处。比如,不理解清教主义,就很难真正读懂《红字》或《炼狱》。
-
思维模式差异:中国的语文教育强调背诵、记忆和领悟“标准答案”,而西方的English课极度强调个人Du创性的观点和批判性思维。很多学生刚开始会非常不适应,不知道如何提出自己的论点,或者觉得自己的观点“不够深刻”。
-
写作风格的巨大不同:学术英语写作有非常严格的规范(如APA/MLA格式),强调逻辑严密、证据充分、直接了当。这与中国作文更注重文采、修辞和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有很大区别。学生需要彻底转换写作思维。
群体 | 核心难点 | 感觉“难”的原因 |
---|---|---|
英语母语者 | 文学分析与批判性思维 | 需要深度解读文本、形成个人观点、完成高难度写作 |
国际学生 | 语言能力 & 学术技能 | 语言和文化背景不足,同时还要适应全新的思维和写作模式 |
给你的建议:
如果你计划出国学习,尤其是进入高中或大学,一定要提前准备:
-
疯狂提升词汇量,尤其是学术词汇。
-
大量阅读原版文学作品,从青少年小说开始,逐步过渡到经典名著。
-
提前学习学术写作的格式和规范(如 Thesis Statement 怎么写,如何引用证据)。
-
勇敢地尝试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批判性思维能力。
总之,国外的“English”课绝dui是一门具有挑zhan性的核心课程,但其培养的批判性阅读和写作能力,对所有学科乃至未来的工作都至关重要。